第359章自由貿易
“唳”
五月的遼闊草原,一片蒼茫浩渺,天空之上蒼鷹盤旋,俯瞰陸地上那火紅“長龍”,久久不敢落下。
地上,數千旌旗招展,一支由十數萬人組成的隊伍緩緩向北前行。
隊伍的兩側和前后都由身穿火紅鴛鴦戰襖的明軍兵卒所組成,他們一手牽著馬韁,一手持著長槍,深一步淺一步的向前走著。
他們有的牽著兩匹馬,有的則是牽著三匹馬。
不同的馬匹數量,待遇卻是差不多。
較為敦厚的馬匹背上掛著沉重的甲胄,兩斗應急軍糧和防雨的蓑衣。
明晃晃的甲片上,透亮的幾乎映照出藍天白云的光芒。
這些士兵身材粗壯,即便沒有披戴甲胄,也能讓人感受到他們那強大的戰力。
在隊伍的中間,數萬輛輜重車延綿十余里,近十萬民夫們驅趕著挽馬,拉著火炮和輜重物資,辛苦地跟隨著士兵們的腳步。
不同的是,曾經的這個河谷未經開發,只被兀良哈作為躲避明軍的藏身所。
阮里河土路與水泥路交接的地方,孟章、王義早早帶著諸將在此等待。
“阮里河千戶所那邊現在已經囤積了三十萬石糧食,不過想要盡數運往西邊,起碼還需要損耗一兩成,耗費半個月。”
這三部誰做大,自己就對付誰,反正不能讓韃靼部起來。
他要把黃金家族的聲望打壓到最低,這么一來黃金家族只能遠走河中,無法參與到漠北的事情。
“是”徐增壽應下,緊接著往前方奔走而去。
土地因其馬蹄聲而顫抖著,車輪在草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草原是無邊無際的,經久不息的風似乎在狂妄地叫喊,在笑彎或掀翻著土地,仿佛預示著不遠的未來還有更大的風暴在醞釀中。
是的,他從不認為這是一場難打的戰役,而是覺得阿魯臺將會在首次交鋒受挫后西逃。
“之后只需要把運抵營地后續的二十多萬石糧食也制成軍糧,然后安排三千馬步兵護送十萬民夫南下,那我們就可以沿著斡難河一路向西,每人每匹馬攜帶六斗干豆,二斗軍糧,足夠我們外出一個月。”
而如今,河谷兩側用水泥修建了防洪堤,沿河修建的城墻外是大片大片的耕地,一眼望去恐怕不少于十萬畝耕地。
“吁”
想到這里,朱棣只覺得時間過得有些慢了。
朱能詢問朱棣意見,朱棣聽后選擇折中“俺準備讓王義、丘福先帶兩萬騎兵和五萬民夫一起前往西麓,然后選擇河流上游的地方扎營開始制作軍糧。”
他已經給瓦剌的馬哈木派去了使者,希望馬哈木幫助自己攔截阿魯臺。
“臣孟章王義,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歲萬歲”
“這批軍糧,足夠我們麾下三萬多騎兵食用半年。”
當然,朱棣也知道如果阿魯臺覆滅,馬哈木會一家獨大,因此他還給瓦剌的太平、把禿孛羅等人分別送去了信件,也承諾會在擊破阿魯臺部后為他們封王。
“不能不防,讓丘福先率三千騎兵出驛道,然后傳消息來,我們再橫穿哈剌溫山的這條驛道。”
在田間勞作的戴罪軍戶,幾乎每家每戶都驅趕著兩到三頭牛,所用的犁也是加長版的。
在這種煎熬下,行軍一日的朱棣總算進入了哈剌溫山脈的范圍,并成功進入當初的那個河谷。
軍隊漸漸隱入了遠方,草原回歸了平靜和寧靜,只有那些深深的痕跡還殘留在土地上,留下了勇冠三軍而不畏艱險的前行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