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草原上突然冒出一股白色煙霧,阿魯臺先是迷糊了一陣,隨后才反應過來那可能是明軍的火銃。
“看樣子威力一般。”
瞧著只有五六名騎兵栽倒的情況,阿魯臺沒有將火繩槍放在眼里。
很快,近三千騎兵逃入了距離本陣不足百步的距離,李遠見狀也連忙勒馬“嗶嗶”
他吹響木哨,勒令全軍停止追擊,顯然是擔心阿魯臺騎兵傾巢而出。
在他等待之余,歸陣韃靼騎兵清點了人數,在剛才的追擊之中,他們墜馬陣沒五十六人。
這數量不算多,阿魯臺也不以為意,而是安靜等待朱棣本陣到來。
時間一點點過去,隨著朱棣本人親率千余騎兵抵達,距離他后方不過二里的地方也出現了明軍本陣的近三萬騎兵。
“這么多”
“這恐怕有兩三萬騎兵。”
“不知道有沒有甲騎”
當明軍本陣列陣,矮丘之上的韃靼本部貴族們開始對明軍數量進行猜測,阿魯臺也只是大致一看便確定道“三萬騎兵,不過不要緊,他們的后路已經丟失。”
似乎是為了驗證他的話,親抵前線的朱棣才剛剛用望遠鏡看了看韃靼本部情況,后軍的朱能就策馬而來,在陣前對朱棣作揖道
“陛下,如您預料般,后路被斷了,大約有不低于五千胡騎截斷了我們的退路。”
“嗯”朱棣應了一聲,隨后才用馬鞭指著韃靼本部道“這韃子比俺們預想的人要多,僅這里就和我們差不多,算上身后的兵馬,恐怕不低于四萬。”
“三萬對四萬”朱棣癟了癟嘴,不正經道“也就那樣吧。”
那他不正經的模樣,讓緊張起來的諸將放松下來。
北征明軍的高級軍官質量較低,除了朱棣、王義和朱能、孟章四人外,其余人能否指揮萬余騎兵需要打一個問號。
正因如此,朱棣親自領前軍,讓朱能領后軍,王義最穩妥領中軍。
“我們居高臨下,看看朱棣想怎么打。”
韃靼本陣,阿魯臺自信開口,其余貴族也紛紛看向明軍,面露譏笑。
“既以被山而處,必為鳥云之陳。鳥云之陳,陰陽皆備,或屯其陰,或屯其陽。處山之陽,備山之陰;處山之陰,備山之陽;處山之左,備山之右;處山之右,備山之左。其山敵所能陵者,兵備其表,衢道通谷,絕以武車。高置旌旗,謹敕三軍,無使敵人知我之情,是謂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陳,法令已行,奇正已設,各置沖陳于山之表,便兵所處,乃分車騎為鳥云之陳,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擒。”
這是古代兵書六韜對于軍隊在山地里要如何進行作戰的描述,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駐扎在山的南面,要戒備山的北面;駐扎在山的北面,要戒備山的南面;駐扎在山的左面,要戒備山的右面;駐扎在山的右面,要戒備山的左面。凡是該山敵人所能攀登的地方,都要派兵守備,交通要道和能通行的谷地,要用戰車加以阻絕。高掛旗幟,以便聯絡;整飭三軍,嚴陣以待,不要讓敵人察知我軍情況,這樣就成了一座山城。”
一支利用山勢布陣的軍隊,必然要在四面八方都設置好防御。
要向這樣一支軍隊發起攻擊,不布置多個攻擊方向是無法將其攻破的。
此時阿魯臺所部戰兵規模在三萬,而明軍的規模與他們相當。
如果算上斷絕他們退路的阿力臺一萬騎兵,那阿魯臺無疑得到了天地人三和之中的人和。
正因如此,類似歷史上永謝布十部頭人的爭論沒有出現,他們都在想著如何解決朱棣,生擒這支南邊的真龍。
此時此刻,雙方進入了對峙的狀態。
朱棣眼見阿魯臺沒有搞什么南北埋伏之類的手段,確定了韃靼本部只有這三四萬人后,他隨即主動開口
“前軍行軍五十步,做出沖鋒的架勢。”
朱棣一開口,身邊的徐增壽和朱權就對視了一眼,作揖道“陛下,不先上火炮嗎”
“先用火炮的話,阿魯臺見識了野戰炮的威力后一定會逃跑。”朱棣洞察了蒙古人因為人口不足而欺軟怕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