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郁、瞿陶、沐晟,你們三個依舊和今日一樣,各領前中后三軍,行軍路上小心,再次警告弟兄們別發出什么聲響。”
既然如此,他早早修建準備,倒也省了朝廷的一番力氣。
沐春所率的這三萬兵馬是他從云南帶來的,即便如此,這支兵馬平日也頂多在西南山地保持六十里的行軍速度。
平日里不算沉重的火炮,此刻卻顯得那么笨重,不僅需要兩匹挽馬拉拽,還需要后方五六名兵卒幫扶。
沐春說罷,目光也看向了瞿能“建昌侯,明日你率一千騎兵為塘騎向前探哨。”
沐春從沐晟手中接過粗布擦了擦頭發和臉上的雨水,而后抬起雙手。
“末將領命”瞿能桀驁,但對沐春父子還是很欽佩的。
“窸窸窣窣”
沐春策馬看過當地,心知在貴州這樣的地方一處稍微平坦的地方都得利用起來,因此各處平坦的馬驛在他看來,日后不是集鎮就是縣城、衛所。
由于道路崎嶇狹窄,不過三萬人的隊伍,卻拉了足足十余里長。
“大軍在桐梓馬驛暫時休息,如果雨沒有變大,那我們明日就繼續出發,趕在今夜子時前抵達婁山關”
見狀,沐春補充了不少需要注意的事項,隨后才讓諸將散去。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三萬大軍進入了桐梓馬驛,并換上了沐春在此地準備的干燥衣服,使用柴火煮了頓熱乎乎的湯飯,溫暖了身體。
這樣冒雨趕路,自然也有人染上了風寒,不過對此沐春也早有準備,倉庫之中堆滿了糧食、藥材和柴火、干姜片。
不僅如此,就連烘烤衣服所用的竹籠他也準備好了,只要把炭火盆放到竹籠中間,再在三尺高的竹籠上鋪上衣服,這個好似一口大鐘的竹籠就能利用炭火盆的熱量將衣服烘烤變干。
對于一個士兵來說,擁有沐春這樣的統帥,無疑是他們的幸運,換做旁人恐怕不會這么仔細。
也正因沐春的仔細,翌日一早大軍開拔時,大軍僅有不足五百人因為染上風寒而高燒不退被留下,剩余近三萬人則是繼續冒著細雨趕路。
興許被沐春說對了,總之這細雨只維持了不到半個時辰便消散去。
盡管天地間陰陰沉沉,可沒了細雨的阻礙,大軍行軍的速度都不由加快了些。
“轟轟轟”
在距離婁山關還有十里的距離時,前方傳來的細微炮聲被作為先鋒的瞿能所聽到。
“你回去告訴黔國公,就說叛軍攻城,我先率哨騎一路搜尋而去。”
“是”
瞿能坐在馬背上與身旁的千戶官吩咐,隨后便抖動馬韁率領千余騎兵向南方快走而去。
他們身騎個頭不高,卻善于負重攀登的滇馬,馬鞍系著身后河曲戰馬的韁繩,不為戰馬增添負擔。
正因如此,當十里的距離被越過,戰馬與他們的體力依舊能支撐沖上戰場。
“嗶嗶”
“援軍來了”
此時此刻,婁山關上沒有比這句話更令人熱血沸騰的話。
楊昇所率叛軍強攻婁山關三日,守關將領早就頂不住了,如果瞿能他們再晚兩天來,恐怕婁山關會被叛軍攻破。
“我是建昌侯瞿能,開關門”
當一千騎兵在瞿能的率領下沖入崎嶇官道,來到婁山關身后的狹長山谷時,婁山關守軍連忙在確認了瞿能本人后打開關門,供瞿能所部騎兵入關。
“殺”
“嗚嗚嗚”
喊殺聲在婁山關南邊的關墻響起,瞿能沒有著急率兵投入戰斗,而是先觀察了婁山關的地勢。
婁山關位于大婁山主脈的脊梁上,是一個沿裂隙溶蝕而成的隘口,關口東西兩側為大小山峰,高聳入云。
婁山關原本由播州楊氏土司麾下的婁氏土司管轄,因此主要防御重點在北部。
在大閱兵過后,婁氏土司接受改土歸流,故此婁山關被明軍接管。
負責節制貴州的顧成在原本關隘的基礎上,增加了南段一里的混凝土城墻,并在外部構筑階梯狀的六重平臺。
只可惜,駐守婁山關的將領水平不行,完全沒有用上顧成的布置,因此在瞿能抵達時,他心情十分忐忑。
“看在關隘沒丟的份上,你的罪就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