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依舊在嘲諷他們,可他們還得陪著笑臉。
瞧著這一幕,坐在一旁的朱高煦輕笑著起身,算是救了這群被說的面紅耳赤的儒生。
“陛下,播州楊氏接受改土歸流,這對朝廷是好事,貴州三司也可以設立了。”
朱高煦一開口,原本還面紅耳赤的解縉不得不抬起頭來,勉強作揖道
“陛下,中卷范圍憑空多了一省,自然會導致中卷名額擁擠。”
“臣以為,南北中三卷都應該增加錄用進士名額。”
雖然已經虛弱的說話有氣無力,可解縉依舊在上疏爭奪未來的權力。
“名額無需增加。”
朱棣還未開口,朱高煦便率先說道“朝廷不過百余府,百余州,千四百縣,四百余衛,三百余所。”
“增加一省或者減少一省,這些州府衛所都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參與科舉的人還是那群人。”
“若說要增加名額,自然得是人口增加,競爭變大才對。”
“朝廷的每一名官員,那個不是千里挑一選拔出來的,增加名額只會讓一些素質參差不齊的漏網之魚進入罷了。”
朱高煦看上去是在為百官說話,但實際上卻是在斷絕解縉他們的念頭。
科舉是他們自己要走的路,那他們就老老實實的科舉好了。
現在的情況是,基層的胥吏被新政學子占據,中高層的科舉還需要面對新政學子的挑戰。
單說學子數量,解縉他們已經在南下過程中了解過了,今年畢業的新政學子數量足有二十余萬。
再給朝廷這么搞下去,等過個幾十年,恐怕南北卷就不是保護北方和西南學子,而是保護江南學子了。
解縉他們想要維持原來的情況,不過朱高煦卻不同意。
他能給解縉他們的路就兩條,要么現在主動接受新政,要么以后被迫接受新政。
現在接受新政,江南還能跟上其它新政地區的腳步,要是以后再接受,那江南就得落后十幾年了。
解縉他們現在是騎虎難下,他們想接受的新政是官學,而抗拒的是官學之外的新政政治和經濟改革。
這要是土地丈量清算,指不定有多少官員要被牽連,這個頭他們可不敢開。
“既然殿下這么說,那就暫時如此吧。”
解縉沒敢和朱高煦爭辯,主要他也辯不過朱高煦。
倒是瞧他沒能立功,一旁的楊士奇眼內閃過一絲遺憾,隨后繼續偽裝本本分分。
瞧著他們這模樣,朱棣也擺手道“你們才回到南京,準許你們告假三日休息,三日后班值。”
“謝陛下恩典,臣等告退”
解縉等人聞言躬身回禮,隨后低著頭走出了武英殿。
在他們走出的同時,朱棣也笑了出來“哈哈,老二看到沒,這群老蠻子也有這丑樣。”
“確實狼狽。”朱高煦輕笑,同時對朱棣作揖道
“播州楊氏接受改土歸流,那現在就只剩下田家這一個刺頭了。”
“搗滅了田家,宋安兩家多半會接受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