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萬畝”
九百萬畝看似不多,可九百萬畝土地都增產百斤,這就是六百萬石糧食了。
“試驗田數據來說,將化肥放在江南,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因為土化肥的產量十分有限。”
要動蘇松二府,就等同在動廟堂之上大部分人的蛋糕。
朱棣可不是不知民的天子,他很清楚許多江南百姓根本用不起農家肥,因此對于富戶來說,土化肥的出現頂多就是增產四十斤,可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就是增產百斤。
凡是朝中說得上名字的官員勛臣,幾乎沒有一個人是不在蘇松二府購置田地、宅院的。
作為江東六府中除應天府外最繁榮的兩個府,蘇松二府在擁有大明4人口的同時,還掌握著大明10的田賦,因此它們不僅有繁榮的經濟,還有錯綜復雜的關系。
“渤海出身的人,兒臣能說服。”
朱高煦回禮,朱棣卻追問道“你得先與俺說,你對二府準備如何做。”
“因為要挖掘鳥糞石來制作,而一艘五千料馬船頂多能采回五百噸鳥糞石,五百噸鳥糞石和草木灰一起制作后能得到一千五百噸土化肥,因此土化肥產量需要看鳥糞石產量,以及草木灰產量。”
這樣的存在,無疑可以稱得上是國之重器。
說完這些,朱高煦不忘補充道“當然,這是在鳥糞石充足的情況下,要是鳥糞石不夠的話”
可如果要把軍屯土地集中,那無疑難度更大,波及的百姓更多。
朱棣看著自己面前口袋中的土化肥,目光難以挪動開來,呼吸更是急促了起來。
蘇州、松江二府地理上連成一片,是江南地區最富饒繁華之地,僅松江一府,歲賦京師至八十萬石,是天下聞名的產米區。
在如此氣候、地理、人口條件下,無疑是集中使用土化肥的最佳地方。
朱棣的遲疑是燕府出身的文臣武將,一旦能說服他們,其它人便無法阻礙朱棣。
朱高煦解釋道“草木灰好說,東北和南洋開荒路上,要多少有多少,難點在于鳥糞石。”
“兒臣的意思是,將土化肥直接分發給蘇湖松三府的百姓,然后就地征稅、買糧。”
“你說產量有限,那是多有限”
也正因如此,蘇松二府的耕地劃分才會容易出現問題。
“蘇松二府人口近三百萬,耕地一千四百萬畝,但承擔了三百八十五萬石田賦。”
“兒臣認為這田賦無需削減,甚至可以略微增加到四百萬石。”
“不過在此的前提是,丈量當地田地情況,同時按照耕地情況進行收稅。”
“雖然這樣有些復雜,但朝廷也只是在蘇松二府如此收稅,并且派遣的里長、糧長、吏員也會是尋常府縣的兩倍。”
朱高煦說罷,朱棣輕聲道“四百萬石”
他略微算了下,若是按照朱高煦的建議,那蘇松二府每畝田要征收四十二斤糧食。
“想讓百姓改換農家肥為土化肥可不容易。”朱棣看著朱高煦提醒道。
“可又有幾家百姓能用得起農家肥”朱高煦反問朱棣的同時,又開口道
“朝廷給出的化肥,按照每斤一文售賣,而多產糧食百斤,上交稅糧后還能有三百五六十斤,比原先產量高出五六十斤,而今蘇松米價每斤三文,百姓每畝可多賺百余文。”
“況且即便是農家肥,那費用卻也不便宜,每畝最少要用三車,每車三四十文,可不比化肥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