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戶部計算,去歲入糧三千五百萬石,其它各類折色歲入七百余九萬六千余貫。”
郭資如實回答,朱高煦聞言頷首之余,也不由將目光放到了朱棣身上。
“今歲稅糧定額三千五百萬石,新增加的五百萬石,分別劃給安南二百五十萬,遼東各一百萬,貴州、四川、河南各五十萬。”
四大土司被剿滅后,沐春還需要和李景隆配合剿滅、招撫黔南地區的諸蠻夷。
“金三萬五千兩整,銀八十九萬五千余兩,銅一百九十五余萬貫。”
“北直隸、河南、山西、貴州四地即日起執行新政。”
要對抗上百萬知識分子,這連皇帝都很難做到,就連朱高煦都是先從吉林城一步步鞏固基礎才能有自己的基本盤和群臣對抗,而群臣能不能拉出那么多學子與新政學子對抗
在沐春的兵鋒下,以及四面八方明軍的包圍下,宋氏、安氏這兩個土司開始接受改土歸流,而朱棣給他們的待遇也不差,正一品的散階和武勛待遇,外加遷移成都府,賜莊田萬畝。
“設貴州三司,設貴州十六府,另外六部商討設置七十二縣。”
他們可以拉出來,但他們拉出來的學子,又有幾個人看得上糧長、里長、吏員等這些刀筆吏的工作
儒學體系下的學子,目標都是參加科舉,選中進士后平步青云。
“貴州三司設立后,立即遷徙山中之民前往四川眉州、潼川、嘉定、保寧等地,由朝廷分發口糧、農具,派遣里長與糧長,帶領他們開墾荒地,自給自足。”
盡管大家對這都沒有意見,不過總是吃老底總歸不是什么好事。
“傳俺的旨意,將播州分為遵義府、平越府,將思州與思南拆分為思州府、銅仁府、思南府、石阡府、鎮遠府、黎平府、新化府,將水東水西拆分為畢節府、威寧府、盤州府、貴陽府。”
“去歲天下田畝數為五百四十六萬七千九百一十九頃三十二畝六分。”
盡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不過當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眾人還是忍不住的深吸了一口氣。
現在要推行新政的,不僅有皇帝和東宮太子,還有新政體系下的上百萬學子。
“去歲天下戶數一千四百三十四萬七百五十五,口數七千二百四十六萬九千四百二十七。”
相較于他們,新政學子就沒有這個顧慮了,對于他們來說,讀書的成本并不大,除了書本費和口糧,其余都是朝廷支付的,而他們只要畢業達到標準,就能帶領全家擺脫貧困。
儒學學子們看不上的刀筆吏那二十貫俸祿,卻是大明九成九以上百姓需要在田地里辛苦三四年才能賺到的財富。
二十貫俸祿,以當下的米價都能買五十石米,是江南二十五畝田地的產出,是北方五六十畝耕地的產出。
“一人從吏,全家吃飽”這句民諺便是從永樂五年,官學學子開始大批畢業的情況下開始傳出的。
以當下新政學子的畢業數量,任誰都清楚早畢業的人能早吃飽,畢竟吏員、教習的數量也是有限的。
就單說今年畢業的學子數量,那足以填滿四省的縣鎮教習、吏員,鄉鎮里長、糧長等全部崗位。
今年如此,那明年呢后年呢
隨著時間漸漸過去,頂多五年時間,新政就會在大明全面推廣,屆時再畢業的學子數量不僅多,而且崗位還少。
現在的新政學子等同和鐵飯碗掛鉤,只要畢業就有崗位,可日后就不一樣了。
新政學子們急,群臣比他們更急,因為新政在擴張的時候,儒學學子必然遭受擠壓,因此禮部尚書李至剛忍不住走上前一步
“陛下,臣禮部尚書李至剛有事啟奏。”
“準”
朱棣回應過后,李至剛連忙道“臣以為,新政官學不過僅五年就學時間,能培養出的學子質量堪憂,如果僅憑畢業就能擔任教習和胥吏,這未免有些太簡單了。”
前些年的時候,官學學子擔任胥吏沒人反對,那是因為利益沒有遭受侵犯,也沒想到朝廷會以這種滾雪球的方式來推廣官學。
現在他們反應過來了,如果繼續放任朝廷繼續下去,那江南儒學還真就沒有活路了。
“相比較官學畢業的,眼下由地方擔任的胥吏,恐怕才是真的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