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的,一道聲音響起,不過這道聲音卻不是從朱高煦口中說出,而是站在百官前三排的一名官員。
見到這名官員,眾人紛紛愣了愣,他們印象里并無這個人的記憶。
不過他們沒有記憶很正常,因為這個人并不在京城走動,或者說這是他十幾年來第一次回到京城。
“戶部右侍郎,韓州伯孫鋮,見過陛下、殿下”
當孫鋮開始自我介紹,眾人這才反應過來,一直在山東主持關外和山東新政的韓州伯孫鋮居然就是眼前人。
孫鋮的入京代表著什么,群臣不用耗費腦筋就能想到,無非就是代表官學的全面推廣。
這么一想倒也正常,一口氣對天南地北四個布政司進行新政推廣,如果沒有一個能臣坐鎮,那的確很容易出岔子。
在剛才皇帝宣布這件事的時候,不少大臣就想到了這一點,不過他們沒想到孫鋮。
盡管孫鋮也是靖難的渤海派功臣,并且受封伯爵,可他的存在感確實低的嚇人。
如今他突然進入京城,群臣們不免心中升起一股焦慮感。
“孫鋮,你初到京城,不明白大朝會禮制,今日突然出口,念在你不懂禮制,便不追究你了。”
“臣慚愧”
朱高煦忽然開口,看樣子是在訓斥孫鋮,但實際上是在為他解圍,因為李至剛作為禮部尚書,已經準備用大朝會禮制來壓倒孫鋮了,但現在卻被朱高煦打斷,差點一口氣沒能上來。
“退下吧。”
朱棣開口示意,孫鋮也識趣退回位置上。
在他退下的同時,五軍都督府的張玉也主動站了出來作揖道
“陛下,去歲天下有三百七十二個衛,兩千八百二十個所,另有二百一十六個守御千戶所。”
“天下軍戶數量為一百八十六萬五千四百二十七,軍屯田為八十二萬六千頃,軍屯籽糧二千三百七十二萬五千余石。”
大明的軍戶數量增多了不少,但這主要得利于舊港、呂宋、貴州、安南等地衛所不斷設立的緣故,軍屯田的增加也是這緣故。
張玉已經六十六歲,按照張輔都能活到七十五的情況來看,他活到七十應該不成問題,畢竟就現在來看,他并沒有什么傷病在身。
瞧著張玉,朱高煦不免想到自己提前兩年結束靖難而帶來的蝴蝶效應。
先是老朱攢下的本錢沒來得及被朱允炆敗光,故而被永樂朝用到了現在都還沒用完。
其次便是各地軍團除了遼東和北平、山西遭到重創外,其余基本沒怎么參加戰事就結束了戰爭,大明軍力充沛。
這些各種蝴蝶效應,讓永樂年間的局面比歷史上好了太多太多,朱棣北征也是能拉出幾名善于規劃的將領給他,讓他不用像歷史上那樣當一個北征路上的老媽子,什么事情都得他指揮,明軍才能干好。
這樣的局面,讓朱高煦不由驕傲自滿,而接下來的夏原吉、黃福等人上疏更是增添了這種驕傲。
運河疏通,黃河束水閘修建大半,泥沙比較五年前驟減大半。
吳淞、黃浦兩條江河泛濫次數減少,等待三年后修通就能讓蘇松等地百姓免于水患,糧產更加穩定。
這一件件事的匯報,讓朱高煦和朱棣兩人因為徐皇后病情不見好轉的心情都好了許多。
直到朝會結束,父子二人接受唱禮退場在華蓋殿更換衣服時,朱棣還不免自夸自贊道
“古今往來,還有哪對父子能和俺們倆相比”
“確實少有。”朱高煦驕傲回應。
確實,古往今來的父子皇帝,有誰能向北開拓到奴兒干城,向南開拓到舊港,向西到俄力軍民府,向東在日本建立市舶司的
更別提在位七年時間,耕地增加一億七千萬畝,人口增加一千二百多萬人了。
今年的朱棣四十九歲,朱高煦二十九歲,能在這個年紀做出和他們差不多功績的父子,那是真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