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家國難掌
“眼下,黃河得以疏通,束水沖沙也見成效,黃河自建文二年以來從未決口,因此移民彰德、衛輝、開封、歸德都是可以的。”
“北平的話,考慮到遷都問題,因此移民主要還是在靠太行山的保定、真定,而將運河兩岸留給日后的江南移民。”
春和殿內,孫鋮與朱高煦說著他的一路所見所聞,以及河南和北平情況。
朱高煦一邊聽,一邊讓人尋來了大明的沙盤。
在沙盤上,可以看出明初的河南、北平各縣距離較遠,不如江南稠密。
永樂開朝的時候,朱高煦曾經命人重新編撰元史,而這本元史歷經四年,在永樂四年冬月編撰成功,朱高煦當時便翻看過。
在元史至正年間的記載中,至正二十八年間,河南曾十七次遭災,加之戰亂,居民十亡七八,以至于“淮以北鞠為茂草”,大部分地區荒無人煙。
由于人口劇減,朱元璋在拿下河南后,將十二個州改為縣,將六十個縣合并管理,就連當時兩宋時人口稠密的開封府也由上府降為下府,可見河南情況多么糟糕。
相比較之下,當時受戰亂較輕、水旱蝗災較少、人口集中的山西就成為了向外移民的首選,其次便是山東。
不過由于山東支撐起了東北地區的移民,加上新政已經開始推行,山東百姓安居樂業,再去擾亂反倒容易出事,而山西人口過于稠密,百姓負擔過重,必須由朝廷來合理調整當地生產資料結構才行。
“等四月過后學子抵達各地,新政開始就發動百姓移民。”
所謂五百萬畝,這還是孫鋮往少來說,畢竟山西的荒地往前數一百年都是肥沃的耕地,只要把雜草處理,那完全就是上好的耕地,頭年開墾,冬季凍死一批蟲卵,來年就能播種作物。
“朝臣們說貴州口數不下四百萬,而朝廷則是要遷移貴州百姓外出。”
在云南的十六名進士里,又有十二名分別由大理、永昌、南甸、隴川四個府均分。
“如此維持兩年,移民能開墾不少于五百萬畝耕地。”
“從貴州山區遷徙百姓前往四川,開墾兩宋時的荒地,這很容易,但只是如此,還不足以改變貴州情況。”
例如開辦私塾,教出一名進士的話,那整個進士可以幫助一名教習全家脫罪籍。
“一開始先鼓勵他們主動移民,派軍隊護送,如果效果不好,再強制移民。”
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才導致了云南居然能在科舉上占據中卷魁首。
孫鋮很早就關注了自家殿下的移民政策,尤其是將靖難罪臣擴大并遷徙云南滇西一帶的事情,更是朱高煦移民手段的高明一棋。
如果仔細去查,這十二人基本都是靖難罪臣的后人。
“聽到了,臣這些年一直與四川的學子通信,去年陛下有意在貴州設置三司的時候,臣便已經關注貴州了。”孫鋮回答道。
朱高煦可是記得延安府百姓困苦的事情,由于缺乏水源,這里也是晚明爆發起義最多的地方。
朱高煦看著地形沉吟開口道“這樣吧,今年和明年河南和北直隸的田賦與軍屯自留。”
交趾可以不著急,但貴州必須進一步,這樣才能和云南一起來影響廣西,進而影響交趾。
“臣估計,大概需要一次性從關外調五萬頭馴化耕牛,十五萬匹挽馬,以及每年從江南調動五百萬石口糧。”
云南的移民政策,是很值得貴州、廣西、交趾學習效仿的,畢竟三地和云南一樣都是漢少土多的地區。
“是”
“今日廟堂之上貴州的事情你聽到了吧,有了解嗎”
“你挑選些人,派得力的幫手從鑄幣廠帶四十萬貫前往當地,從他們手中購買田地和牲畜,同時讓陜西布政司從西安、延安、鳳翔等府遷徙百姓進入隴西,就地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