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臣覺得,殿下想說的,莫不是遷移百姓進入貴州”
“一口氣遷徙這么多,恐怕有些困難。”
“貴州的情況,依舊是少民多而漢民寡,沒有足夠的漢民支撐當地衛所。”
事實也是如此,上次的科舉中,中卷三十名進士里,有十四名來自云南,十名來自四川,交趾與廣西各有三名。
“太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完全可以遷徙百萬山西之民前往北平、河南。”
南北榜分卷中,中卷為什么反對的人少,多是以反對北卷居多
“臣以為,遷出容易,遷入困難。”孫鋮繼續道
這條政策的設立,讓滇西在過去八年時間里,私塾數量從原本的七家,一口氣增加到九十二家,文風興盛。
不過罪籍并非那么好脫的,朱高煦規定的脫罪籍只限父母、兄弟、妹嫂與子侄。
孫鋮理解朱高煦的做法,可現在卻沒有那么多大罪名安插,也沒有機會弄幾十萬識字人口發配貴州。
當然,除了這個脫罪籍的方式,朱高煦還給了當地罪民其他脫罪籍的方式。
或許在后世人來看,這已經囊括了一個家庭,但在大明這個以家族為主的時代,被發配的大部分都是以家族形式發配。
孫鋮畢恭畢敬的作揖應下,朱高煦見狀也提起了貴州的事情。
說到底,還不是因為滇西的那批靖難罪臣嗎
朱高煦給了這群罪臣子孫科舉的機會,而這些罪臣大部分與現在廟堂上的群臣沾親帶故,可以說中卷完全有利于這群滇西罪民。
“這次移民,讓陜西布政司強行從隴西之地遷徙二十萬色目人進入河南生活,由朝廷發放耕牛和挽馬、農具及口糧。”
也就是說,一個家族想要脫罪,起碼得出十幾個乃至幾十個進士才行。
有耕牛、挽馬的幫助,他們恢復生產也只需要兩年。
從西安、延安、鳳翔遷徙百姓前往隴西,不僅可以改變當地民族結構,還能減輕延安負擔,這也是一大善政。
他們中了進士后,全家脫了罪籍,如今已經在南京安家了。
“此外,不僅是山西需要移民,其它地方也需要。”
“關中的隴西之地我看過黃冊,色目人占當地六成人口,這未免過多了,并且不容易管理。”
“紀綱、胡綸、陳瑛已經在操辦了,雖然不可能有先前那么多,但波及上萬不成問題。”
“除此之外,賦稅和戶籍問題也是問題。”
朱高煦緩緩開口,孫鋮也眼前一亮。
他麾下可是有不少前往稅務司的官員,往來書信中,他也得知了江南賦稅和戶籍的問題。
這些問題,可是都可以拿出來做文章的。
如果自家殿下心狠一點,波及個幾十萬人完全不成問題,不過那樣的話,自家殿下恐怕就會被天下儒生所針對了。
“殿下準備從什么方向著手”
“鹽茶鐵課。”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回應了孫鋮,目光也看向了殿門。
他聽到了熟悉的腳步聲,而下一秒殿門口也傳來了唱禮聲“殿下,吏部尚書夏原吉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