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并不限制土地兼并,可他們卻很少有收不上來稅的時候,說到底還是一個管理問題,晚明的管理簡直稀爛。
當然,這兩個問題只是次要原因,朱高煦不阻止的主要原因還是想利用渤海和燕府的諸將進入蘇松二府土地市場,然后著手對蘇松二府的土地進行丈量。
他們兼并的越多,朱高煦推行新政時,丈量土地難度就越低,因為渤海和燕府無疑依附皇權,而他們許多行徑都是江南官員所不喜的。
將他們投入江南市場和江南官員競爭,這對于皇權來說沒壞處。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防止他們同流合污。
整理了手中奏疏,朱高煦將彈劾蘇松二府土地兼并的奏疏放到了一旁沒有處理。
他準備用蘇松二府作為試點,看看如果不阻止土地兼并,蘇松二府三百萬百姓是否會受到影響。
如果影響不大,并且能幫助朝廷增加稅收,那自己也可以將這套政策向江東六府,江浙沿海、沿江這十幾個府進行推廣。
這么想著,殿外也傳來了唱禮聲。
“臣戶部右侍郎孫鋮,求見殿下”
殿門響起了聲音,不得不說孫鋮雖然是文官,但嗓門卻是真的大。
“進來吧。”
朱高煦開口回答,不多時便見孫鋮走進了殿內。
見他進來,朱高煦也合上了奏疏,等待他入座開口。
“謝殿下”
入座前,孫鋮感謝行禮,而后入座。
在他入座后,他也沒有遮遮掩掩,而是直接作揖道
“殿下,派往貴州的兩萬名胥吏已經抵達京城了,如今正在外城的大教場就近等待調令。”
“全部抵達了”朱高煦倒是沒想到會有這么快。
但仔細想想也不奇怪,畢竟隨著政策下發,只要學子們眼睛不瞎,都能感受到朝廷對畢業學子擔任胥吏的政策收緊,誰都不想因為遲到而錯失這個讓全家人享福的機會。
“全部抵達了,如今就等著殿下您分配胥吏給各縣了。”
“另外,這是夏尚書讓臣轉交給殿下的調任奏疏。”
孫鋮拿出了一份奏疏,朱高煦從亦失哈手中接過打開后仔細看了看。
這份奏疏中的名單,基本都是從遼東、山東、四川三省和五個都司在任新政官員中有政績的人選。
從府衙到縣衙都有人選,不過其中主動報名貴州的數量稀少,朱高煦數了數,僅六十七人。
這樣的情況讓朱高煦皺眉,新政之下,一個縣的官員數量比洪武年間要多,一共是六人,分別是正七品的知縣、正八品的縣丞、從八品的主簿、正九品的教諭和從九品的典史、掌管兵馬司的巡檢。
典吏和巡檢之前是不納入品級的,而新政之下則是最低的從九品。
雖然官職低微,但卻有了上升通道,而胥吏中的吏員、鎮長、里長、糧長等人卻需要參加科舉,考上舉人才能繼續上升。
考舉人雖然沒有考進士的難度那么大,但也是要與幾十萬人共同爭奪不到兩千名額的,同樣是百里挑一之人。
“六十七人,頂多維持一個府。”
朱高煦皺眉看向孫鋮,孫鋮也作揖道“夏尚書的意思是,先對播州分出的遵義府派遣官員,維持前方大軍的糧草暢通。”
“至于其它的府邸官員,則是可以從今年的科舉中選拔派任。”
“另外這六十七名官員中位于四川的官員已經前往了遵義府,并帶去了相應的熟練胥吏。”
孫鋮解釋完,朱高煦略微頷首,隨后將奏疏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