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大明孝子
“殿下,如果我們隱忍退讓,那明軍一定會得隴望蜀,出兵吧”
“出兵吧,殿下”
寒冬之日,朝鮮漢城昌德宮內,隨著數十名大臣跪下,坐在上首位,身著明朝郡王服飾的四旬男子沉默不言。
這個沉默不語的男人便是如今的朝鮮權知國事李芳遠,而跪倒一片的臣子則是一直以來主張武力入侵遼東的鄭道傳舊部支持者。
鄭道此人在高麗王朝時是親明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對明事大,反對通使北元。
然而自從他出使大明后,他對大明的態度卻突然轉變,并在回國途中對己方使團發泄道“好便好,不好來搶一場”
此言被明朝偵知,傳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便開始警惕鄭道傳。
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稱朝鮮所上賀正表、箋文辭“輕薄戲侮”,先后扣押朝鮮數名使臣,并讓李成桂交出鄭道傳,然而李成桂交出了許多官員,始終不交出鄭道傳。
為此,朱元璋氣惱的將這群朝鮮官員流放云南,直到李芳遠上位,朱棣才寬恕了這批人,將他們放回朝鮮。
在明鮮關系惡化的情況下,鄭道傳及其同黨南誾、沈孝生力勸李成桂進攻遼東,并認為不僅要奪取遼東,還要像北魏、金、元一樣入主中原。
相比較之下,將這塊地方交給大明,然后和大明好好談談,把猛哥帖木兒等人遷走才是王道。
得到李芳遠的注目,眾人便了解了他的想法,權近連忙走出來叱罵道“父國入東海招撫女真,對我們的好處不言而喻。”
這種差距,就朱棣上臺,朱高煦監國后開始逐漸拉大。
李種善走出來作揖道“自從父國將日本納為藩屬以來,僅隱歧的鄭都指揮使便先后十七次將我國歷年被倭寇擄掠的人口救回,先后高達兩千六百余人。”
一名武官在殿門出現,而后五拜三叩“殿下,平安道傳來消息。”
正因如此,從永樂元年到永樂五年,他一直派遣官員前往大明討論合蘭府的事宜,但每次都被朱高煦懟回來。
“說”李芳遠雖然已經成為朝鮮實質性的國王,但許多習慣還沒改掉,說話比較直接。
李芳遠為了緩和朝鮮與女真的關系,便選擇賜予女真首領封號,鼓勵其進入都城當侍衛,并準許與朝鮮人通婚。
畢竟討論起邊患,朝鮮和大明的邊境摩擦可不少,一直到永樂五年大閱兵結束后,雙方的摩擦才開始逐漸減少并消失。
可以說,眼下的猛哥帖木兒等人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野人,而是一個具有組織架構的兇悍小國。
大明覆滅安南、令日本稱臣、并招撫南洋數十個國家為藩屬后,李芳遠當即便派世子李褆前往南京。
“殿下”
不僅如此,朝鮮還為其馬匹、仆人、衣物、馬鞍和食物等,在鏡城和慶源與女真互市。
權近甚至懷疑,一旦明軍撤退,猛哥帖木兒便會趁著朝鮮國內疲敝,趁機率領部眾南下劫掠朝鮮。
如果不是朝鮮足夠貧窮,且還有一堆類似權近這樣的人為兩國外交關系奔走,興許朱高煦率先征討的就不是安南,而是朝鮮了。
大明的人口無法做到同時對東北和朝鮮半島,西南與中南半島開發移民。
權近作為眾人所知鐵桿親明派,實際上他本人并不親明,與其說親明,倒不如說是他清楚朝鮮和大明的差距。
李芳遠如此想著,昌德宮外也響起了腳步聲。
“咸鏡之地,本就屬金元之土,且時常有女直作亂,眼下父國愿意將此地安撫,對我國北疆百利而無一害,怎么能夠拒絕呢”
阿哈出、弗達哈、猛哥帖木兒等人自從得到大明扶持后,便開始經常在咸鏡道劫掠朝鮮軍民。
面對面前的群臣,李芳遠將目光投向了權近、李種善、徐彌性、崔宙等親明派身上。
對于他們的話,李成桂有所心動,因此嚴令全國將士演習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