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宣慰司改為布政使司,賦稅才會按照布政使司的十稅一進行更改。
“糧食你們不用擔心,等會去領糧食的時候,是按照大口每月四斗,小口每月三斗進行發放。”
“大小口的區分以十二歲為界限,有沒有異議”
劉全掃視了眾人,見沒人開口,他這才合上了自己的文冊,并說道“現在你們可以出去,然后按照家庭排隊進來登記造冊,我們村子的名字叫做東河屯。”
說罷,他看著眾人起身,并按照家庭為單位排隊。
他們走入平房內,將所有人的性別、籍貫、年齡進行戶籍造冊。
八十多個人看似不多,卻讓劉全忙碌了整整半個時辰。
那堆養濟院孩子的位置排在最后,劉全看了看他們的姓氏,都是統一的陸姓,其中年紀最大的那個孩子叫做陸愈,十六歲。
瞥了一眼陸愈,劉全整理了一下文冊,確認沒有紕漏后,這才帶著他們走出平房,向著碼頭的大門走去。
整個碼頭都被圍墻包圍,只有一道可出入的城門。
呂宋的移民并不算多,往往八九天能有一艘船便已經十分不錯。
因此今日這近千人,便是當下唯一的一支移民隊伍。
隊伍里,那堆養濟院孩子的領頭人陸愈看著鋪設水泥地的呂宋城,在他眼里,呂宋城比潮州府要繁華得多。
街道上,馬車來回奔走,許多商賈打扮的商人在城中忙碌。
他們的隊伍在慢慢排隊,城門背后便是一個糧倉,并有兵卒監管。
站在隊伍里,陸愈看向了倉庫,在那里瞧見了一個穿著官袍的圓潤胖子。
他不知道那是藍袍官員是幾品官,總之那或許是他這輩子見過最大的官員,因為為他們帶路的劉里長見到那人都得隔著老遠作揖,并且他身邊還有穿著綠袍的官員在點頭哈腰。
“戶主陸愈,大口一人,小口十人,領糧三十四斗”
坐在椅子上的官員念叨著劉全所記載文冊上的資料,然后抬頭看了一眼陸愈,詫異道
“你這么小的體格,這三十四斗糧食怕是拉不走。”
三十四斗糧食有五百余斤,哪怕就是成人都得兩個人才能拉得動,就陸愈這個身高不過五尺出頭的體格,以及他身后那堆三四尺的娃娃想拉走這批糧食恐怕十分困難。
“怎么了”
聽到官員的話,站在一旁的胖子官員側過頭來詢問,瞧見陸愈他們這么一個娃娃家庭,低頭看了一眼文冊,不由笑道
“三十里路,三十四斗糧食,你們怕是運不走。”
“大人,我們能”陸愈擔心這群官員克扣糧食,連忙自辯。
“許宣慰,稍許標下會調一頭牛給這戶娃娃的。”
劉全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作揖,而能被稱為宣慰的,便只有呂宋宣慰使的許柴佬了。
許柴佬倒也沒想克扣,因為他只有把呂宋發展好了,才會有拔擢的機會。
對于移民的口糧,他還看不上。
“那就行。”許柴佬點點頭,對身后管理牲畜的一名吏員道“調頭牛給這個娃娃,再給他們一籠雞。”
“是”聽到許柴佬開口,那吏員便牽出了一頭牛,并指揮牛上前,把牛鞅套在了它身上。
“娃娃上前來。”那吏員喚陸愈上前,手把手教著他應該如何驅使耕牛。
陸愈見狀倒是點頭“謝謝大人,這些我在養濟院里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