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殿下說的很好,先吃下眼前的,再圖謀未來的。”
鄭和搬出朱高煦曾對他說過的話,陳瑄聞言也明白了“你是說,南洋為眼前,而昆侖為未來”
“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并且你別忘了我們還有南州。”鄭和提起了南州,這讓陳瑄眼前一亮。
確實,相較于昆侖洲,南州距離大明更近,只不過由于洋流和季風問題,想要從北邊前往南州并不容易。
不過不容易歸不容易,相較于前往昆侖洲,南州便容易許多了。
“算了,我還是管好艦隊的事情吧。”
陳瑄也知道自己玩不轉這些,倒不如老老實實聽令。
鄭和見狀,臉上露出笑意,便與陳瑄討論起了這一路上的一些趣事。
二人說說笑笑間,被派出的戰船們也開始陸續返航,并帶來了一則好消息。
昆侖角旁邊確實有一處天然海灣,并且可以停泊三千料以下的戰船。
只要稍微修理一下海岸,那五千料大船也能靠岸停泊。
不僅如此,這處地方氣候還算濕潤,可以種植作物和蔬菜。
“殿下真是料事如神。”
從陳佐口中得知岸上的情況后,陳瑄感嘆一句,便與鄭和他們換成三千料的大船,徑直駛向了那處天然海灣。
隔著老遠,他們便看到了許多植被。
一開始陳瑄還有些警惕,擔心它們會和交趾、南洋一樣,有不少瘧疾和蛇蟲鼠蟻在其中。
然而隨著他們登陸那片白色沙灘,他們這才發現這里并沒有太多樹木,不過植被還算豐富,是他們并未見過的一種氣候。
“不是雨林氣候。”
自從朱高煦撰寫了氣候學書籍,這本書便成為了海軍將領們必須學習的幾種書籍之一。
在此之前,陳瑄并沒有接觸過地中海氣候,而氣候學也沒帶在身邊,所以他也判斷不出這是什么氣候。
“看看有沒有水源。”
鄭和走在陳瑄身旁,在打量四周的同時,也開始在一些泥土較多的地方嘗試用空心杵打入土中,深入三尺后再取出,觸摸其尖端的泥土。
“還算濕潤,應該能打出井水。”
擠出鐵杵的泥土,鄭和滿意點頭,隨后讓人打井并修建營盤。
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海上的明軍開始漸漸登陸岸上。
由于分兵護送商幫去探礦,加上在木骨都束也留下了不少兵馬,因此抵達此處的明軍數量只有不到七千人。
雖然人數不多,但想要修建一個營盤并不困難。
船上的石灰石、鐵礦粉、黏土都是現成的,海上也有細小的石塊和海沙。
盡管海沙不是最佳材料,但地方簡陋也沒有辦法了。
不多時,防風墻修建完畢,明軍也開始搭建帳篷,并打出了一口口水井。
盡管當地植被并不豐富,但地下水的資源卻并不少,向下掘井不過一丈六尺,便開始涌出地下水。
十三口井,不僅能滿足當下軍隊的用水,也能為留在此處的官場官兵留下可以種植作物、澆灌蔬菜的水源。
“明日七千人分出五千人,又細分為五十隊,從各個方向向北搜尋,看看有沒有土人的部落。”
“如果有,那不要發生沖突,讓向導試試可不可以溝通,與他們換取足夠的蔬果。”
大帳內,鄭和吩咐著軍中七十余名千戶官,同時對陳瑄交代道“海上分出一千人,沿著海岸線向北搜尋,看看有沒有可以換取蔬果的部落。”
“另外確定一下,洋流圖和季風圖有沒有問題,需不需要做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