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真的這么想,那爹倒也不是不能退去休息休息。”
“只是現在你答應的好好的,到時候恐怕爹真的想帶兵去巡邊,你便不同意了,如當下一般。”
朱棣酸溜溜的說著,滿口醋味,顯然還在因為明年不能北征的事情耿耿于懷。
對此朱高煦卻不緊不慢,輕笑道“并非不讓,而是準備更好的火器,更有效的對付胡人。”
“老式的燧發槍您已經見過了,而新式的燧發槍卻并沒有。”
“一旦新式的燧發槍開始生產并裝備部隊,那部隊中的情況也會發生變化,長槍兵將漸漸被淘汰出戰場。”
朱高煦這次來找朱棣,也是為了說這件事,因此他從袖中拿出了一張折起來的圖紙,并在拿出來后,將圖紙給拿了出來。
“這就是新式燧發槍,比起老式多了一些設計。”
當圖紙遞到朱棣手中,相比較上次朱棣見過的燧發槍圖紙,這份圖紙中出現了類似短刀的存在。
“這是刺刀,長度在一尺左右,加上四尺五寸的燧發槍,套筒刺刀上去后可以達到五尺五寸176。”
“由于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因此士兵在套上刺刀后扭轉,就可以將刺刀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能讓火槍手迅速轉變為長槍手。”
“盡管相較于軍中一丈三的長槍規制來說很短,但您見識過線列戰術和排槍的威力,您覺得如果敵軍能突破排槍,那他們還能剩下多少軍隊,如何能保證隊形不紊亂”
在朱高煦看來,北方的胡兵要是能做到突破排槍而陣型不亂,那都能打穿大明朝了。
畢竟那樣的軍隊,除了后世抗戰和開國的時候,其它時候他還沒見過。
“這個刺刀這么輕薄,上了戰場恐怕會出現問題,另外這下面的這個是什么”
朱棣聽后,很快意識到了套筒式刺刀意味著什么,同時也看出了刺刀的缺點。
確實,以這個時代的冶鐵水平,刺刀經過戰斗后的確會出現刀身變形等尷尬的事情。
對此朱高煦則是準備了后手“有了刺刀,就沒有必要佩戴腰刀,因此可以常備兩到三把刺刀。”
“至于下面那個”
朱高煦看向了圖紙下方,而那里則是一支比上方燧發槍顯得更短的一把燧發槍。
在十八世紀,燧發槍分為步槍、手槍和馬槍三種。
步槍最長,長度從四尺到五尺不等,手槍的長度最短,長度不過一尺左右,主要用于近戰。
不過由于燧發手槍的準確度和射程有限,所以除了經常進行接舷戰和跳幫戰的海軍士兵,以及陸軍軍官們,絕大多數士兵是不用手槍的,畢竟燧發手槍的有效射程實在太近了。
許多手槍射擊十幾米外的目標都射不準,對于普通士兵來說實在是太雞肋了。
因此朱高煦并沒有弄燧發手槍,而是將裁汰了手槍,只采取了步槍和騎槍,而這便是朱高煦執意要讓朱棣裝備了燧發槍再北征的原因。
騎槍介于步槍和手槍之間的款式,長度三尺,重量五斤,就像是被故意截短的步槍一般。
除了很少裝備刺刀以外,其他方面都跟步槍很像,甚至也擁有步槍式的槍托,只是長度比步槍短了許多,稱之為卡賓槍騎兵更加合適。
盡管在歷史上,士兵們卻不太愿意使用馬槍,甚至拿破侖自己也承認胸甲騎兵在馬背上使用馬槍十分困難。
但是騎槍對于當下的明軍來說,可以說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它的裝備,可以使得明軍騎兵在面對一些質量較差的部隊時,可以不用發起沖擊就能直接開槍擊潰。
之所以它在歐洲沒有大放異彩,是因為當時的軍隊質量普遍差距不大。
不過就朱高煦這么多年的經驗來說,馬槍放在這個時代,很少有軍隊能面對它而不潰退。
盡管它的破甲射程只有二十步的距離,但這依舊比弓箭要好上太多。
“這是馬槍,長三尺,重五斤,破甲射程二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