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內遷后,朝廷在當地只需要留駐一千兵馬就足夠,雖然有六百里戈壁灘,但之后瓜沙的兵馬可以調往肅州以東,只需要各保留一個千戶就足夠。”
朱高煦向夏原吉解釋著,夏原吉聞言也松了一口氣。
當下的瓜沙駐扎一個衛的兵馬,按照朱高煦說的,戰后瓜沙加上哈密頂多三千兵馬,雖然后勤壓力增加了,但至少沒有預估的那么大壓力。
“既然如此,臣便不再多說了。”
夏原吉放下了作揖的手,朱高煦見狀則是詢問“今年戶部積欠多少,各庫之中還有多少”
“今年戶部積欠錢糧折色后約七百萬貫,各庫之中錢糧香料折色后尚有二千七百余萬貫,不過其中有八百余萬貫是黃金。”
郭資提醒了朱高煦,如今大明庫存的黃金數量已然不少,足有八十四萬余兩。
這還是戶部沒怎么用心收集的情況下,如果戶部用心搜集,那還能更多。
“黃金雖然很重要,但必要時刻也可以用出去,不用專門提醒。”
朱高煦又不準備在現在就搞金本位,所以黃金對于他來說也是救急的東西。
過后三年的財政壓力會很大,可一旦渡過這三年,大明的財政壓力就會逐漸變小,達到最后的收支平衡。
“戶部有沒有計算過,這些年永樂通寶一共發行了多少,各類錢幣收集毀鑄了多少”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詢問夏原吉和郭資,之所以詢問兩人,是因為永樂通寶從永樂三年開始大規模發行,而當時郭資還不是戶部尚書。
“先后八年時間,大約發行八千六百余萬貫,具體的情況得拿文冊才能了解。”
夏原吉不假思索的開口,同時繼續道“至于上繳毀鑄新錢的數量,大概在五千萬貫左右。”
“這些情況,戶部都有造冊,畢竟每年舊錢鑄新錢,總歸會因為錢幣質量不一,從而導致火耗不淺。”
永樂通寶的質量不用多說,由于質量太好,從而導致了市面上敢于仿制永樂通寶的作坊十分稀少。
與其仿制永樂通寶,還不如仿制洪武及前朝的那些古錢幣。
“就市面的情況來看,你們覺得,朝廷還要多少年,才能徹底讓永樂通寶成為主流”
朱高煦的話語中總是能蹦出新詞,這點夏原吉和郭資已經習慣了。
郭資盤算了一下,估摸著才說道“上個月呂宋尋到了幾座銅礦,按照當地宣慰使許柴佬之言,明年這個時候就能穩定開采數十萬斤的銅錠輸送京城,幾年后可開采百萬斤。”
“如果這條消息屬實,那朝廷每年就能多鑄二三十萬貫,算上海外和西南的白銀和銅錠,每年新鑄七百萬貫不成問題,頂多二十年就能占據主流的市場。”
“百萬斤”朱高煦詫異,他雖然知道呂宋銅礦儲備很高,但以當下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想在呂宋每年開采上百萬斤銅礦可不是簡單的事情。
“殿下,近來廟堂有不少人彈劾許柴佬”
朱高煦詫異還沒過,一旁夏原吉便說出了廟堂對許柴佬的彈劾內容。
許柴佬畢竟之前是個商人,商人就是逐利的。
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呂宋沒有任何產出,所以大明也沒給許柴佬什么資源。
許柴佬年老之后便從呂宋返回了老家福建,大明在呂宋的統治也隨著他率領同鄉離開后土崩瓦解。
而今不同,朱高煦點出了呂宋的金銅礦,許柴佬自然也就有了奔頭。
加上蔣貴麾下的兩衛上萬兵馬,許柴佬的野心自然也被放大。
呂宋的人口并不算多,發展至今也不過十三萬余,自然沒有足夠的人力去開采礦藏。
不僅不夠人力開采,就連開荒都十分緩慢。
正因如此,許柴佬便蠱惑著蔣貴去抓捕土人,利用土人開墾荒地,開發礦藏。
蔣貴倒也沒廢話,只要能對當地百姓好的事情,他便沒有什么可猶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