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壩上江南
“噼里啪啦”
清晨,隨著爆竹聲喚醒了整片天地,大明朝的新年如期而至。
相較于中原與江南的熱鬧,一些鮮有漢人足跡的地方,也開始以漢家習俗過起了新年。
西江,此地位于云南西陲,坐落在干崖府前往蠻莫縣中間的河谷中。
它曾經的名字叫做古剌寨,生活著數百名泰族白衣。
不過隨著明軍平定刀干孟結束,這里的數百名泰族白衣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明直轄的百姓。
作為云南通往緬中平原的必經之地,這里被干崖宣慰使王瑄用心經營,逐漸繁榮起來。
那些遭受流放的靖難罪臣,便有不少人被流放此地,成為當地百姓。
正因如此,在他們這群文縐縐的罪民到來后,古剌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西江。
西江雖然只是一個集鎮,可大明在這里投入的資源并不少,許多白衣也都被招撫到這里生活居住。
好似江南的詩詞韻味突然出現,在山林四周傳播開來。
“可我聽說這條路才九十里,修那么多年,早就該修通了。”高觀撇嘴。
堅固的水泥路寬二丈,一路從干崖延伸到西江,再從西江延伸到蠻莫。
他們的父母天沒亮就得去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當時的他們五六歲就得幫忙干活,端茶遞水算是簡單的,甚至有的就得做飯,還必須得當少土司的跟班,穿的衣服就是一些破洞衣服,根本遮蔽不了身體。
江淮解釋著,目光中也透露出一絲向往“可惜當時在上課,不然我真想去看看。”
往集鎮外眺望,曾經作為戰場的數萬畝樹叢已經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農田。
因此類似高觀、江淮這樣的少民,也并不覺得自己和漢人有什么區別。
即便去年臘月,各地衙門宣布解除禁令,但長時間的規則下,眾人已經不會去強調民族問題了。
高觀沒有理會江淮對自己的調侃,只是跟著調侃了一句寺廟上的那些人,便與江淮朝著西江鎮走去。
“不知道,不過我希望他修的久一點。”
高觀解釋著原因,江淮聽后點頭道“二十畝地,收了三千六百多斤,三老爹他家給了我家兩千斤,我家交了三百六十多斤田賦,留了一千六百多斤。”
倆少年雖然只有十四五歲,但他們七歲以前基本都在土司治下生活。
農田還未種植什么作物,不然綠油油一片看去,想來是十分悅目的。
數千西江百姓中,有大半是靖難被發配到此地的漢人,剩下的則是白衣和其它民族。
“倒也是。”高觀也感嘆著,想法與江淮一樣。
兩名少年雖然漢人打扮,但略帶口音的官話卻暴露了他們少民的身份。
不過通往蠻莫的道路崎嶇,因此這條從西江前往蠻莫的水泥官道從永樂五年開修,直至今日也沒有修通。
十歲以前光屁股那是很平常的,因為沒有布匹做成衣服穿。
“對了,你家去年收繳了多少糧食”
這樣的情況,加上王瑄對當地的官學開辦,使得大部分二代少民都獲得了讀書寫字的機會。
高觀詢問江淮,江淮也詫異道“怎么了”
“應有夢,勿忘鄉,流連”
“好像是山里的一些蠻子總是出來干擾,前些日子王都指揮同知不是才帶兵從鎮上經過嗎”
滇西干崖、隴川等地政策與新政一模一樣,因此官學必須就讀,不管是漢民還是少民都是一條道理。
“新年正旦,不在家里待著,跑去寺廟做和尚嗎”
這樣的現象,是都指揮同知王瑄在早年間硬性要求的,但凡有人違反被檢舉,都會被懲處罰金,并且金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