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是吃錢大項,每年的運河疏通,黃河備堤,驛道維護和開修,所需要的錢糧都在數百萬貫之多。
朱高煦向眾人展示了一圈,同時對站在人群之中的一名工部官員開口道“農業司的侍郎上前來。”
“在土豆苗長到一定高度后,可以使用竹條等固定植株,防止倒伏。”
朱高煦目光掃視群臣,臉上露出滿意之色。
“殿下,北京營造即將結束的事情恐怕會迅速傳開,我們要不要做些準備”
“玉米和土豆需要注意的事情不同,稍許我親自寫了交給你去實驗。”
“這是土豆,在東洲之地畝產二百斤左右,并不算多,但它不與五谷爭地,對土地的要求不高,但最好是沙壤土比較好。”
黃福與夏原吉一樣清廉,并且還能整頓自己所在衙門的吏治,這讓朱高煦十分放心。
沒了蒙古人的威脅,山西、北直隸、山西就可以安心發展了,大明的軍事投入能降低許多。
遷都北京是必然的,當下河北之地人口稀少,即便這些年朱高煦大力從山西、山東遷徙人口進入北直隸,但北直隸人口也不過三百余萬。
以這個時代的氣候來說,南直隸的土地增加是一件好事,朝廷只需要做好黃河的維護,避免決堤就足夠。
至于廣西和交趾的關系更不用多說,在沒有蒸汽機船的時代,唯有廣西安定,交趾才能安定。
曹義解釋著,朱高煦也頷首收回目光,側目看向了身側持著笏板的數十名大臣。
加上東海府駐扎著陳昶,一旦日本有事,江南和東北都能渡海前往日本,日本的韁繩,已經牢牢把握在了大明朝手中。
為了方便他們研究,朱高煦做主將前番江東六府那些反對新政,煽動暴亂的富戶田地給劃分出來,在南京城外劃出三千畝地作為試驗田,交給農業司和太學之中的農業學院。
“漢世子”朱高煦皺眉,所謂漢世子不就是他的大侄子朱瞻基么。
“你是太學農業畢業的,我說的東西你應該了解。”
對于他們的舉動,朱高煦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他也懶得搭理這群阻止遷都的文官。
土豆與玉米的產量并不高,群臣看著朱高煦的介紹,都有些興致缺缺的感覺。
“北京城的營造,黃河的束水沖沙,可有了成效”
“駐兵兩衛于日本,此乃殿下高見也”
朱高煦詢問起了他器重的工部尚書黃福,黃福聞言也作揖不卑不亢道
指望這群抗拒新政的士大夫去督促鐵路技術,就好比讓孔夫子研究高數一樣讓人覺得離譜。
“戶部清點,調二百萬貫新錢押運廣西,兵部和廣西布政使司配合,先征募二十萬民夫。”
他比較好奇的是,自家這個大侄子到底是成為歷史上的優秀騎將,還是會成為他那戰神一般的兒子。
想到這里,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有點意思”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