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百里”
朱棣咋舌,他沒想到這玩意能跑這么快,不過就剛才老二來說的看,現在這火車也能日行七十二里,和明軍行軍速度不分上下了。
“別說七八百里,就是日行三百里,我都得要封你王甫為伯”
朱棣看著王甫,十分認真的開口,讓王甫連忙作揖“臣定當竭心盡力”
王甫唱禮作罷,不等朱棣開口,朱高煦就先一步道“這次參與研究的,每人升授一階世襲散階,沒有散階的授正七品從仕郎散階。”
“除此之外,你賞錢千貫,太學士賞三百貫,普通學子賞百貫”
“謝殿下賞賜”王甫再度躬身,臉上笑容燦爛如菊花一般。
“這火車可以停下吧”
朱棣目光一直在火車上,想要看看這玩意會不會是糊弄人的,畢竟這么慢的速度,在火車里裝幾匹馬似乎也能達到。
“是,臣這就讓火車停下。”
王甫見皇帝感興趣,當即示意不遠處的令旗手揮動令旗。
在令旗揮動下,火車的蒸汽漸漸變少,速度也慢了下來。
當然,這個速度慢的幾乎察覺不到,畢竟一個人徒步慢跑的時速就能達到每個時辰二十里,因此永樂號每個時辰六里的速度著實有些慢。
朱高煦帶著朱棣一起走下操場,同時對朱棣說道“這火車拉拽著燃料車廂才那么慢,如果填充燃料,讓它自己快速跑的話,差不多能比人要跑的快一些。”
“我先看看再說。”朱棣還是有些不太相信這東西真的不需要人馬拉拽,更別提日行七八百里了。
隨著駕駛室的人走下機車,朱棣在朱高煦帶領下,與朱瞻壑一起走上機車的駕駛室。
在這里,兩面清澈透明的玻璃引人注目,但由于玻璃技術早就更迭,朱棣也沒有太好奇,只是看了看火車內的構造,然后又去到了鍋爐房看了一眼。
里面十分燥熱,朱棣只是看了看駕駛員填充燃料的情況,就知道這種地方不可能藏著人力和畜力,因此下車看了看這機車全貌后才感嘆道
“要是這玩意能日行三百里,那俺打漠北就簡單多了。”
“三百里算什么”朱高煦忍不住笑道“在您有生之年,肯定能看到它日行七八百里的時候。”
朱高煦對朱棣別的沒信心,但對朱棣打仗和壽命卻有絕對信心,尤其是他這些年除了打仗比較累,其它時候都比較清閑的生活狀態來說,朱棣日后就算活到七十五,朱高煦都不覺得奇怪。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特意和朱棣宣傳蒸汽機車的好處,同時也宣傳起了蒸汽機船
“這蒸汽機船的技術成熟后,這蒸汽機還能運用在船上,屆時船只就不需要風帆,也不需要人力拉拽,每日能走上千里,從南京前往東洲,只要燃料足夠,頂多三個月就能走一個來回。”
“好處我知道了,就是這東西日后真成了,朝廷能不能生產,還有你說的鐵軌也是一個問題。”
朱棣伸出手摸了摸永樂號,感覺有點燙手又撤了回來。
“生產是肯定能的,建造一條兩京鐵路,估計耗費在幾百萬貫,其中黃河、長江還不一定能通行,得下船坐船中轉。”
“至于從北京建造一條鐵路直通漠北,差不耗費在五六百萬貫,耗時好幾年。”
朱高煦很清楚鐵路對大明的意義,所以幾百萬貫乃至上千萬貫對于大明來說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有了鐵路,大明日后的許多工程都能降低成本,例如從洪武三十三年持續到現在的黃河疏通,之所以如此緩慢,主要就是運送水泥,泥沙耗費時間。
如果有了火車,那時間能縮短,材料價格也能便宜好幾倍。
花費幾十年,耗費幾千萬貫修建鐵路,所能獲得的是難以衡量的價值。
有了鐵路,即便遷都北京,但皇帝想要南下,也不過就是兩天時間罷了。
這樣的情況下,江南日后即便有了官商資本勾結,只要軍隊沒出現問題,皇帝都能輕松收拾他們。
當然,如果是思想改變,那就另當別論了。
沒了人心,便是朱高煦也救不了后世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