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甫說著一些專業術語,朱高煦沒有在意這些,只是指著那緩慢行動的蒸汽機車詢問道“機車多重,時速多少,能牽引多少重物,造價幾何”
朱高煦的問題一針見血,王甫聞言也一邊寫一邊說道“機車重五噸,最高時速三十里,滿載時速時辰六里,能牽引十二噸貨物。”
“不過車廂重量足有十噸,另外走六里需要消耗一噸煤炭,兩噸水。”
“也就是說,現在的技術頂多保障兩名交替火車駕駛員乘坐”
“至于造價,永樂號的造價是三千六百四十二貫五分四厘。”
王甫推動眼鏡,顯得十分興奮,并不覺得機車雞肋,因為他們已經讓蒸汽機車動起來了,剩下的問題只有如何提升效率。
“熱效率不足,我估計現在機車的熱效率只有不到3,或者更低。”
朱高煦聽完了王甫匯報給自己的數據后,果斷說出了自己的猜測。
他并不會制造蒸汽機,但他記得蒸汽時代蒸汽機的熱效率在615,二十世紀達到了2040,就算是世界上第一輛蒸汽機車,熱效率似乎也有58的程度。
當然,那輛機車的數據也比大明永樂號要好上許多,重量折算為明制后,那大概是機車重七噸半,時速十三里,能牽引十六噸貨物,五節車,可乘七十名旅客。
這輛機車被發明后,時隔十一年后,由喬治斯蒂芬森改進的旅行者號機車拖著三十多節小車廂正式試車,車廂載有四百多名乘客和九十噸貨物,以時速二十四公里的速度跑完了四十公里的路程。
五年后,人類開始進入火車時代,各國也因為火車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手中實控疆域不斷擴大。
熟知這一切的朱高煦和王甫一樣,并不覺得當下“龜速”前進的永樂號是雞肋,反而認為這是一個開始。
歷史上喬治斯蒂芬森在少量資助的情況下,就能在十幾年時間里幫助英國步入火車時代,那擁有數百萬學子的大明朝沒有理由會比他更慢。
他們用了十年時間,將這個四百年后才會出現的東西發明出來,也能用十年時間,讓大明進入火車時代。
對于三十二歲的朱高煦來說,他很篤定自己還有十二年的時間,畢竟歷史上他活到了四十六,而且是非正常死亡。
“十年后,我要看到它的數據倍數增長,并且能在大明的官道上疾馳。”
朱高煦看向王甫,王甫卻作揖道“殿下放心,臣等已經有了眉目,只需要三年時間,數據就能倍數增長,最多二十年時間,就能讓永樂號達到您的預期。”
王甫作為研究這方面的博士,自然看過朱高煦給出的課題,以及課題中預期的數據。
朱高煦在永樂二年給出了大明所需蒸汽機車的預期數據,即最高時速一百五十里,滿載時速七十里、載重二百噸,載客五百人。
只要能達到這個標準,那大明許多疆域都能得到鞏固。
算上休息,頂多七天,南京就可以將江南的兵力投送到哈密,十天就能投送到伊犁河谷。
如果從北京出發,那時間還能更短,更重要的是,能將江南的物資運送到漠北地區,而這是解決游牧民族問題的保證。
以明軍的實力,只需要兩萬人就可以控制整個漠北,而兩萬人的物資,只需要這樣數據的火車出發五十六次,就能滿足全年補給。
“這就是火車”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忽的,熟悉的聲音在朱高煦身后響起,那聲音中帶著絲詫異,緊接著就是張玉他們的唱禮聲。
朱高煦與王甫回頭看去,果然見到了朱棣、朱瞻壑以及王彥。
此刻,他們三人正驚訝于軌道上火車的速度,但朱棣最先恢復平常,有些挑剔道“這速度太慢了些”
“一開始確實不快,但只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速度就能達到日行七八百里的程度,屆時不管從南京還是北京出兵,不管是前往漠北還是西南,都能將時間控制在半個月內。”
“甚至就算是西域,也能在半個月內運送數萬兵馬前往,唯一的問題就是軌道鋪設。”
朱高煦與朱棣解釋著,同時說起了鐵軌,朱高煦都不免頭疼起來。
這個時代的百姓雖然不像晚清那么貧窮,但也富裕不了太多,只能說吃飽和暖,對于每斤十幾文的鐵價不可能不動心。
要知道按照太學的鐵軌重量來看,一根鐵軌起碼重一百斤,一百斤鐵軌就是上千文。
想要運行火車,還得設置足夠多的鐵道部隊來維護才行,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