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我按照殿下給的礦圖尋找了白銀礦,發現南國境內確實有白銀礦,而且很容易開采。”
“只可惜隔著大明洋,無法帶足夠多的人前來當地開采,加上不能和南國發生沖突,因此只能依靠南國的力量來開采銀礦。”
由于南國武力孱弱,王任滿腦子都是入侵南國的想法,但鄭和卻知道這很困難。
“最好不要”鄭和交代道“當下朝廷的重心在西南和南洋,無法分心東洲。”
“況且東洲距離朝廷太遠,難以控制,即便培養勢力也極易割據。”
“還是按照殿下所說的,利用三國力量,在三國疆域內開采金銀銅礦,解決國內錢荒問題。”
“南國手段粗糙不要緊,他們數百萬人,而且對我們的商品都感興趣,這就足夠了。”
在鄭和看來,大明距離東洲和北洲著實太遠,而且這些地方不像南洋從兩宋開始就有漢人南下。
大明在南洋起碼有十幾萬漢人作為基本盤,但在東洲卻什么都沒有。
南洋對大明來說近在咫尺,可過去七八年時間里,大明才在原本十幾萬漢人的基礎上,提升到了不足五十萬漢人數量,更別提距離是南洋數倍的東洲和北洲了。
況且,隨著新政推行,國內經濟逐漸穩定,就連南洋、交趾的人口遷徙都開始困難起來,每年正常遷徙的人口數量不斷下降,只能依靠推行新政,遷徙犯事富戶來鞏固海外土地。
這樣的環境下,想要在東洲和北洲站穩腳跟實在是太難了。
如此想著,鄭和揉了揉眉心“好了,接下來幾天我們先和東國的各個城邦進行貿易,結束后再前往北國,然后南下前往南國。”
“對了越國公”鄭和看向楊展,表情帶著歉意
“前往南國由我和王任就足夠,東洲城需要你駐扎來接應下東洋艦隊。”
“交給我。”楊展話不多的點頭應下,曾經那個嘰嘰喳喳的大教場少年郎,早就“死”在了靖難之前。
瞧著他應下,鄭和也漸漸放心下來。
不多時,眾人散去,翌日清晨開始組織起來貿易,在東國國都外搭建了一個貿易市場。
由于航行距離太遠,紅糖等不易保存的商品早就被鄭和販賣了,能運送到東洲的,主要就是瓷器和成衣。
對于東洲三國,朱高煦給出的比較明確,為了讓當地人接受大明文化,因此對他們是不出售布匹,而是只出售大明的華貴成衣。
當地比較熱,那就出售清涼的衣物,總之要讓他們穿上漢人的衣服,用上漢人的商品,潛移默化的文化改變對方。
不得不說,瓷器和成衣受到了極大的歡迎,畢竟歷史上歐洲人憑著自己穿過的粗布麻衣都能和當地城邦部落交換商品,沒理由更漂亮、更舒服的大明成衣不行。
除了瓷器和成衣,一些鐵制品的農具、兵器也受到了歡迎。
對于貿易,鄭和只收取黃金白銀,以及大明所需的作物種子,還有橡膠、金雞納樹皮等貨品。
時間一點點過去,半個月時間里,東國的許多黃金與白銀都被鄭和賺走,但鄭和也用橡膠和金雞納樹皮貿易還回去一些。
這樣來來往往,最后東國人認為鄭和他們蠢笨,一些樹皮都能換取美麗得體的衣服,鄭和則是假裝沒有賺錢。
當然,貴族們也不是傻子,自家肉眼可見減少的黃金掩飾不了,但鄭和說他沒賺,眾人也不能干嘛,畢竟他身后還站著五千名甲胄鮮明的軍士。
見識過了王任等數百人的勇猛后,阿荼他們清楚知道這五千人代表什么,那是能摧毀東國的力量。
無奈之下,他們只能享受商品,抱怨黃金逝去。
好在鄭和他們也不只是做買賣,他們在當地指揮東國人修建了許多水利設施,并將那些花費大力氣從中東運來的耕牛送給了阿荼。
在贈送時,他們還展現了大明的農具,讓耕牛犁開了土地,教導了他們如何灌溉、種植作物。
不得不說,王任幫他們尋找的新國都還可以,最少可以種植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