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他們便離開了教室,而與此同時的南京城街頭巷尾,也充斥著討論大明報和南京日報的百姓。
至永樂十二年,南京城人口達到七十六萬,雖然推新新政較晚,可南京城內識字的人卻不在少數。
男人們站在街頭巷尾,幾人一份討論報紙,而報紙在外售價則是五文一份。
即便價格如此,許多人卻還是購買了兩份來嘗鮮。
相較于適合吹噓的大明報,南京日報對于南京百姓來說,毫無疑問更有價值一些。
南京報上有官府的各類工程招工消息,例如修建大報恩寺招募力工三十人,日工價三十文就是其中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清理城中排水渠、打掃街道等等工作訊息,工價各不相同,但掌握手藝的工價最高,例如木匠工價就達到了單日一百文的高薪。
當然,給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攤小販也不可小覷。
一個賣油郎,一年下來能存下二十幾貫,而且十分穩定。
“你們看,這上面還說可以打廣告”
“廣告是什么”
“這后面有介紹啊店鋪商品宣傳,招募信息宣傳等就是廣告。”
“估計不便宜”
在報紙上,許多人都關注到了廣告一說,雖然早在宋代就有皇家幫大商戶打廣告一說,但這種把廣告弄在報紙上的做法還是第一次見。
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很快就通過各地報攤每日售出的報紙數量來判斷廣告價值,隨后前往報社詢問價格。
在得知廣告價格從一貫到十貫不等,許多商人便紛紛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做大生意的人開始打起了廣告。
這些消息經過西廠匯總,最后交到了宮城中。
“大明報售出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七份,南京日報售出二萬九千三百五十七份,想在大明報打廣告的只有兩家,想在南京日報上打廣告的有十七家。”
“大明報社今日報紙獲利一百四十貫三百五十二文,每份報紙盈利三文,廣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貫。”
站在乾清宮內,亦失哈向飯桌上吃飯的朱高煦、朱棣二人匯報。
朱棣聽后,當即看向朱高煦說道“你這大明報社有三千多個人當差,每年俸祿差不多六七萬貫吧”
“這錢都是從你東宮出,日后這報社盈利也是你東宮賺,那朝廷就什么都賺不了”
報社的事情,朱高煦并沒有走朝廷,而是走東宮的國營路子。
按照今日的情況來看,大明報社每年應該能賺五六萬貫,刨除員工費用,基本能凈利潤四五萬貫左右。
這筆錢,按照朱高煦的意思是要進入東宮小金庫的。
“這筆錢,如果父親需要,那便交給父親也行。”
“兒臣想了想,皇家修建宮殿和園林,本就不該從國庫之中拿錢。”
“若是效仿古人建設皇莊,則有侵占土地的嫌疑。”
“既然如此,那不如弄一些屬于皇家的產業,皇家有了產業,也就可以不與國庫爭利了。”
“類似報社的產業,此前沒有,那皇家掌握倒也不算與民爭利。”
“以兒臣估計,等日后各省報社先后建立起來,報社每年收入應該不低于五十萬貫。”
“除了正常十分之一的商稅需要上繳,加上當下七萬多貫的俸祿和三萬貫的馬料支出,皇家每年凈收入三十萬貫左右。”
朱高煦清楚皇帝挪用國庫的后果是什么,別的不說,單單說晚明的萬歷。
萬歷一朝真的沒錢嗎,也不盡然
別的不說,單單萬歷的定陵就花費了八百萬兩,皇子冊封更是耗費上千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