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恭賀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今日是一個好日子,下東洋返回,代表著朝廷與東洲航道自此通暢。”
因此,只要浙西派老實接受新政,那朱高煦還可以準許他們存活下去。
朱棣終止了這個話題,將明年遷都定為主調。
“唐有東都西都,無非因為關中無法養活百姓,所以才需要時常出巡東都,可國朝南京富饒,反倒是北京才貧瘠,遷都于理不合啊”
“南京不能裁撤,日后等北方稍定,朝廷的重心必然還得回到江南來,畢竟朝廷日后的方向以南方為主。”
“除此之外,廣西改土歸流也在如火如荼進行,江西新政推行漸入佳境”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便將開封設為大明北京,將應天府設為南京,只不過由于后來朱元璋漸漸心向洛陽和長安,遂在洪武十一年撤銷了開封北京的封號。
坐在金臺上,朱棣舉杯回應了群臣,末了才道
一時間,廟堂之上的嘈雜聲減輕了不少,而朱高煦也在考慮是否要放過浙西派。
新政派一家獨大,這不利于日后朱高煦控制廟堂。
直到黃昏暮鼓作響,國宴才緩緩散去,而朱棣與朱高煦也乘坐步輿返回了乾清宮。
“這群老蠻子還想讓南直隸設三司,還真是賊心不死”
見朱高煦主動開口,群臣紛紛對朱棣拍起了馬屁。
突然有人開口建議,朱棣與朱高煦一聽立馬黑線。
“況且,五都距離不過千余里,而國朝南京到北京卻足足有近二千里。”
“南直隸州府一樣歸屬京城直轄,此事不容再議”
作為后起之秀的新政派得益于北卷和中卷的題目簡單而大量擠進廟堂,這放在眼下來看不是什么大事,但放在十幾年后就不行了。
“新朝開始后,我便選北平為北京,而今北京已經徹底完工,北京城足以容納數十萬百姓及官員。”
朱棣借口朱元璋來施行兩京制度,而這也是有跡可循的。
“不是遷都回來,而是皇帝應該時常巡視南京,尤其是在火車運行后。”
朱高煦解釋道“屆時兩京鐵路竣工,來往兩京也不過天時間,而且火車平穩,除了中間經過黃河、長江需要換乘船只,火車上也可以處理政務。”
“屆時南方為重便來南京,北方與西北為重就前往北京,兩不耽誤。”
在朱高煦看來,大明日后的疆域必然會很大,兩京制算是基礎,如果大明日后對西域開拓,或者西北遭遇戰事,那等鐵路修到西安后,說不定西安也要被封為西京。
“鐵路這事情短時間恐怕難以看到,你去太學詢問進度沒有”
朱棣坐在金臺上,想到了那日看到的火車,不免詢問朱高煦。
“看到了,熱效率大概提升到5左右了,有了不小的進步。”
朱高煦解釋著,可朱棣卻頭疼道“你那些詞我記不住,你就告訴我能載多少人,一天能走多遠就行。”
“是”朱高煦想了想,說了個大概
“現在的熱效率,大概能載百余人,滿載日行一百六十里左右。”
“想要達到日行七百里,載人五六百,最少需要十年時間。”
“不過鐵路的勘察和鋪設倒是可以提前進行,尤其是兩京鐵路。”
朱高煦可不會等著蒸汽機車可以運行了再鋪設鐵路,現在開始做準備的話,兩京鐵路估計也就七八年就能鋪設好,等蒸汽機車出來,估計兩京鐵路都能延伸進入東北,或者向西北進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