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文冊遞給了王彥,王彥轉交給朱高煦翻閱。
朱高煦簡單反應,確實發現各類情況和自己所說的差不多,但同時支出也很大。
兩項鐵路同時開工,材料的運輸無疑是最大的耗費,相比較之下,平整道基反倒是顯得沒那么麻煩。
兩京鐵路經過的地方都有足夠的人力,招募工人也并不困難。
只要錢給的夠多,頂多半年時間,兩京鐵路的道路地基就能挖掘平整并建設好。
真正的難題,是運輸和鋪設鐵軌,以及獲取枕木。
枕木從遼東、琉球府獲取,運輸到淮安府、河間府后炮制,鐵軌則是各省鑄造運輸。
僅僅七個多月時間,鐵路上便已經花費八十萬貫,一年下來一百五十萬貫實屬正常。
不過按照這樣的速度來看,兩京鐵路興許用不了七年時間。
“鐵路進展到什么程度了,各地的鐵軌、枕木儲備如何”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聞言也作揖道“臣正要稟報此事。”
“兩京鐵路已經由鐵道兵馬司接管,沿邊有二百五十二個倉庫,已經儲備四尺五寸標準的鐵軌一萬六千噸,枕木七百二十噸。”
“按照估計,每里鋪設鐵軌約九十噸,當下可以鋪設一百七十八里。”
“鑒于許多地方運送鐵料困難,臣想詢問是否可以與工部協調,對部分地區率先動工,先保證鐵軌能運輸到部分地區倉庫,降低路上運費。”
“如此的話,成本能降下半成左右。”
郭資詢問朱高煦,朱高煦聞言合上文冊“如果確實對朝廷有益,那你便與黃福商量看看,總之工期不能耽誤。”
“臣領命”郭資作揖應下,同時雙手呈出一份文冊。
“這是工部遞交戶部的東北鐵路文冊,這本是從北京東至遼河西的第一段,臣經過檢閱確認無誤,請陛下閱覽。”
“交給太子吧。”朱棣對查賬不感興趣,他喜歡賺錢和花錢,但不喜歡過程。
按照朱棣的吩咐,王彥將文冊遞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翻閱過后皺了皺眉,這是東北鐵路的第一段,全程八百八十里,造價三百二十六萬貫。
“過去半年,礦工增加數量多少,產量提高多少”
修建鐵路的錢糧大明朝都有,唯一缺少的就是鐵料。
朱高煦已經投入大價錢開始提升鋼鐵產量,現在過去七個多月,他很想知道情況如何。
“增加三萬六千四百人,預估今年能提高一萬二千噸。”
“此外,房山的工業區已經開始開始有機械進入,就是工人的工價是否太高了”
郭資詢問朱高煦,朱高煦卻反問他“中學畢業的工人可不好找,每個工人每年五十貫的工價算高嗎”
“不算”郭資汗顏,年俸五十貫,這都快趕上從八品官員的俸祿了。
朱高煦給官營工人的工價很高,即便是礦工,也是不分地區,包吃包住的同時,每日工價五十文。
除此之外,若是不幸發生礦難,則是撫恤一百貫,待遇極佳,而且招募條件并不高,聽話就行。
他這么做,就是要讓民營礦場把待遇提高上來,他可不希望大明的工業起步建立在工人血淚上。
他要真這么做,正統年間的礦工起義,興許就要提前幾十年爆發了。
“當下全國隸屬官營的工匠有多少,戶部這邊有記錄嗎”
“有”見朱高煦詢問,郭資不假思索道“茶礦紡織及瓷器、軍械等各種工場,分別有七十四萬四千余人。”
洪武年間有匠戶二十五萬,而今翻了三倍還多,但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一個是拼命向外逃,一個是拼命往里擠,才幾十年光景,工人反而成為香餑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