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八月,朱瞻壑帶著沐氏南下返回南京,朱高熾他們則是繼續在北京居住,因為朱高煦看出朱棣有些舍不得他們,況且朱高熾的身體似乎因為無人壓制而越來越差。
對于大侄子他沒什么感覺,但對于好大哥,他還是有些不舍的。
正因如此,他也想讓朱高熾多陪陪朱棣,說不定這就是父子二人最后的見面了。
與此同時,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大明的東洋航道也開始不斷完善,期間更是經停夏威夷群島。
組織東洋航道的鄭峻將此地命名為檀香千戶所,對當地的土人進行招撫,在島上建設檀香港。
此外,北洲宣慰司初具規模,其城以北洲城舊金山為主。
過去兩年朝廷流放了近三萬人前往北洲,但抵達并活下來的只有不到兩萬人。
盡管只有兩萬人,但這兩萬人卻并不用自己親自干活,因為北洲衛給他們裝備了甲胄和兵器,加上這群人中也有知兵的流配官員,因此很快就將他們團結到一起。
他們與北洲北部的土著爆發沖突,俘虜土著開墾耕地。
這群曾經動不動就之乎者也的文官,如今成為了他們平日里最瞧不上的武夫,并且俘虜了大量土著。
除了他們在俘虜土著,北洲衛也在俘虜那些朝他們進攻并吃人的土著。
這些土著沒有被北洲衛派去開墾耕地,而是被派去北洲城附近的河流中淘金。
超高的死亡率,讓戶部暫停了對北洲遷徙百姓的想法,刑部倒是樂意將人發配到北洲。
至永樂十六年臘月,隨著兩京十四布政司及六軍都督府、宣慰司的文冊進行匯總,大明的財政情況毫無疑問得到了極大的躍進。
“東洲宣慰司的金銀礦貿易量倒是讓我有些吃驚。”
坐在春和殿內,朱高煦看著市舶司上注明的東洲貿易量,不免咋舌幾分。
黃金五萬二千六百五十二兩三錢二分、白銀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一十六兩三錢七分,銅錠二百一十六萬四千三百零五斤
“這些相加,差不多有一百五十萬貫了,這還只是開始。”
朱高煦嘖嘖幾聲,坐在他面前的夏原吉與郭資則是作揖道
“按照東洲宣慰使王任的奏疏,明年的開采量應該能增加四成,五年左右當地的礦藏就能保持每年七百萬貫的貿易輸入。”
“這樣大的利潤,臣建議將東洲城設為東洲府,派遣知府及兵馬司前往。”
夏原吉與郭資可不會放過五年后能年入七百萬貫的金銀銅礦,另外他也覺得王任治理南國的手段過于粗糙,因此需要派遣知府去對南國進行治理。
對于他們的想法,朱高煦十分高興,但對于派遣知府去當地,朱高煦卻擔心這所謂的知府會在日后給大明弄出麻煩。
思慮再三,朱高煦還是決定派遣知府,將當地的金銀銅礦產量給提高。
即便這知府日后帶著南國百姓造反,但大明只要能獲得足夠多的利潤,就絕對不可能放棄南國這個聚寶盆。
南國治理的越好,開采的金銀越多,大明就越不會放棄這里。
“按照你們所說,派遣官員前往吧,不過你們現在有人選了嗎”
朱高煦詢問二人,夏原吉聞言作揖道“臣等準備從明歲的科舉中選擇。”
“嗯,你們看著辦吧。”朱高煦頷首應下,隨后拿起另一本文冊翻閱。
這本文冊記載的是大明的官營工廠生產情況,例如鐵料七萬噸,水泥五十七萬噸,煤炭一千九百余萬噸,紡織一千四百三十二萬匹,土化肥五十二萬噸,火藥
大明現有的工業和手工業產值,朱高煦時而點頭,時而搖頭,讓夏原吉和郭資心懸到了嗓子眼。
不多時,朱高煦合上了文冊,這才開口道
“鐵料、水泥、煤炭和土化肥的產量都得到了提升,不過這其中除了煤炭的增長速度令我滿意外,其它的增長速度卻令我不是那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