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遷徙的對象,多為家中耕地數量不足的人家,凡是人均低于三畝的百姓,均被強制遷徙。
這樣的做法,自然使得被遷徙百姓怨聲載道,其中不乏有對朱高煦私下寫史,對其詬病的人。
只是名聲這種事情,隨著年紀增長,朱高煦開始越來越不在乎了。
此前他還想著讓朱棣幫自己背鍋,但年紀增長上來后,他發現背不背鍋無所謂,能把事情干好就行。
如果現在大明與之相連的所有國家,并都將他們同化為漢人,那朱高煦寧愿背上一口厚重的大黑鍋。
只可惜,遷徙所需的資源不能憑空變出來,遷徙人口也并非那么簡單。
別說人口,就連一些政策也不一定能很快見到成效,例如朱高煦在永樂年間制定的銀行政策。
原定永樂十七年年末就能出現的銀行,直到洪熙二年四月中旬才正式在全國完成部署并開業。
在銀行開業的同一天,各地報紙爭先恐后報道了銀行的規矩和政策,其中當地存,異地取的法子盡管很早就出現,但過往都是私人或商幫在做,第一次有朝廷參與其中。
故此,商賈及百姓們并不知道朝廷的銀行能否信任。
不過對于善于搞輿論的朱高煦來說,如何讓銀行走上正軌,沒誰比他更清楚了。
先是制定各地官員俸祿發往銀行,官吏憑存折自行領取俸祿。
其次就是在報紙上狂轟濫炸,讓整個民間所能接收到的,都是大明銀行的正面消息。
最末便是組織大量百姓前往銀行存取錢,讓過往的百姓知道銀行可以正常存取錢,甚至特意調動軍隊偽裝為百姓,大宗異地取錢。
在朱高煦的這一套套辦法下,終究是有商賈開始在銀行存錢,而百姓的那點錢數量不多,許多人并不敢輕易嘗試。
不過這不要緊,只要社會的風氣往朝銀行存錢開始走,那百姓自然而然就會存錢,更何況為了讓百姓存錢,朱高煦也開始玩起了他設想好的國債
“賣報賣報,大明銀行發行東北、西北、兩京鐵路國債,年利息五分,存一貫得五十文,存十貫得五百文,存一百貫得五貫錢咯”
“賣報賣報”
六月,即便是酷日懸掛高空,但街頭巷尾依舊有不少斜跨布包,拿著報紙不斷吆喝的人。
他們的年紀大多在十二朝上,基本是小學畢業的學子。
正如當年朱高煦設想的一樣,大明小學推廣后,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短缺的人力崗位。
大明畢竟是一個剛剛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所需要的工人數量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畢業學子在畢業后所面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應該如何養活自己。
有的選擇回家務農,有的選擇去城里闖蕩。
賬房先生、跑堂伙計這些崗位大多已經招滿了人,而大明朝每年還有數十萬學子不斷畢業。
正因如此,賣報成為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之一。
只要有人買報,他們便愿意為這些人讀報。
一份報紙一文錢,口才好的人一天能賣出去四十幾份,口才差的也能賣出七八份。
報紙走入人們的生活已經三四年了,人們已經開始習慣從報紙上獲取消息。
一個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拒絕習慣帶來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