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律律”
赤驩不滿的踢了身旁的圍欄,朱高煦卻只能露出寵溺的笑容來掩飾心里的落寞。
他轉身上了步輿,亦失哈也跟在他身旁一邊走一邊稟告道
“按照西廠的消息,這次的許多國家都有意來窺探朝廷的火器,至于火車他們倒是沒有想法,畢竟就算他們想,他們國內也拿不出那么多鐵料來建造鐵路。”
亦失哈這話不假,作為現如今世界上鋼鐵最大生產國的大明,每年依舊會因為鐵軌的鐵料不足而暫停一些鐵制品的制作,更不用說其它了。
一公里鐵路需要九十噸鐵軌,折合九萬斤。
現如今除了大明,即便是中亞冶鐵發達的帖木兒國,每年的生鐵產量也沒超過五百萬斤,更不用說其它國家了。
“對了,朝廷的鋼鐵產量現在是多少了,另外礦工和煉鐵場工人數量多少,有過統計嗎”
朱高煦詢問起了鋼鐵產量,對此亦失哈也如數家珍般回應道“經過太學對冶鐵技術研究的進步,加上對高爐的改革,現在朝廷每年年產鍛鋼三千五百余噸,鐵二十四萬六千余噸。”
“單算鐵礦工人和煉鐵場工人的話,數量是十八萬九千人左右。”
“算上所有礦場和產業鏈呢”朱高煦又說出新詞匯,但亦失哈之前就已經聽過這個詞匯,所以他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那大約八十二萬工人左右,或許更多,畢竟海外的礦工數量無法統計。”
“八十二萬”朱高煦頷首。
這八十二萬人代表了八十二萬家庭,以大明二千萬戶的情況來說,現在的礦工比例已經超過4的程度了。
這看上去并不算很多,可如果加上其它產業,那這個比例興許能更進一步的提升到7,而這不過是大明開始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十個年頭。
能限制大明的,只剩下生產力了。
大明的工業生產力在不斷提高,而現有的全球人口市場還足夠大明吃很多年。
只要沒有出現什么差錯,朱高煦可以篤定大明的工業進度會領先世界百年,即便各國從大明獲取了小學和中學的課本,他們卻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培養這些人才。
可大明不同,依靠新作物和化肥研究的糧食增產,加上北洲和東洲,以及昆侖洲和還未開發的南州等資源市場。
再加上近在門口的天竺人口市場,大明完全可以利用可生產的手工商品去收割這些地方。
不止是工業生產力,就連農業生產力也在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而不斷提高。
以大明眼下的疆域,開墾二十億畝耕地輕輕松松,而這個進程需要扶持農民,讓他們能心無旁騖的開墾荒地。
其實他們也不需要什么扶持,以當下的大明稅率,只要保證農民不受苛捐雜稅影響,那他們自己就會自發開墾荒地,畢竟朱高煦早早頒布過開墾荒地的律法。
凡是新開墾的荒地,其地免稅三年這就是朱高煦的政策。
簡單,但直接有效。
他唯一還需要保持的,就是有控制的在貧困地區進行基礎建設,以此來讓當地貧瘠的用工市場變得繁榮起來。
別的不說,單單說西北鐵路的建設就讓山西、陜西、甘肅等地大量百姓得到了實惠。
他們如果老老實實的依照當地物價打工,那他們需要幾年才能掙到現在一年的錢。
朱高煦的鐵路建設原本可以把成本更加壓縮,但這對于百姓來說,能受到的實惠明顯會變少。
他要做的是給百姓實惠,讓百姓有存款后,能夠心無旁騖的開墾荒地,亦或者是從商。
實在不行,哪怕他們把錢賺到再消費出去,也能刺激到當地的消費,而這些花出去的錢,朱高煦總能有辦法收回來。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江南的民間財富向西北轉移,而這筆財富會通過商貿和各種不正當手段被人帶回江南。
這筆財富被帶回江南后,又會被他用各種手段收歸國庫,最后用在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