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合臺能坐在這里并非實力強大,而是因為貢物足夠豐厚。
在第五臺下方的第四臺,這里入座十八國,分別是孟加拉榜噶喇、章普爾沼納樸兒、維查耶納伽爾阿難功德、德里底里、東國、南國等十八國。
他們之中有人口數百萬的,但因為國力孱弱而被放在第四臺。
在他們之下,還有一些人口十數萬乃至數萬,兵馬幾千到不足一千的小國。
當諸多藩屬國紛紛入座,鴻臚寺卿開始大聲唱禮,站在太子、太孫、親王兩側數百名大漢將軍也如彩排一樣隆聲唱禮。
“煌煌大明,萬國朝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洪熙八年閱兵典禮開始”
數百人異口同聲的聲音,讓就近的諸國使臣只覺得耳邊仿佛有雷霆不斷炸響。
“嗚嗚嗚”
沉悶的號角聲吹響,不是幾個號角,而是數以千計的號角由天子高臺向左右兩側不斷吹奏的號角聲。
在閱兵臺的最高層,延綿數里的號角、擂鼓紛紛作響,擊打在擂鼓上的鼓槌,仿佛每一擊都砸在了觀禮的近二十萬君民心頭。
此刻,距離他們四里外,一支延綿數里,分成數十個方陣的“浪潮”正在準備。
這是此次大閱兵的受閱部隊,整支部隊由十萬零八百人組成,共分為十八個梯隊,其中野戰步兵梯隊四個,攻城炮兵梯隊四個,野戰騎兵梯隊十個。
參加此次受閱的共有五萬六千余名騎兵,輕型作戰的野戰炮二千一十六門,中型作戰的攻城炮六百門,重型艦炮二百四十門門。
為了讓這些火炮出現在眾人面前,閱兵儀式調動了八千余匹挽馬,并修建了一條七里的鐵路。
這條鐵路上,如今已經有十輛火車等待上場。
當洪熙八年六月二十日午時正刻到來,馬背上一身甲胄的陳昶瞬間吹響哨聲。
“全體都有出發”
一時間,十萬身穿鴛鴦戰襖、外披扎甲,腰束皮帶,腳下長靴,手上粗布白手套的明軍開始行動。
率先走向閱兵長道的是四個輕步兵方陣,他們手中緊握經過改良的燧發槍,刺刀已經就位,每排一百人,前后間四尺,巍峨壯闊。
閱兵臺上人山人海,所有人翹首以盼,都在等待了閱兵隊伍進入閱兵長道。
“轟轟轟”
“媽呀”
忽的,轟隆隆的禮炮聲奏響,許多百姓被這禮炮聲給驚嚇到,就連挨過明軍火炮的日本、帖木兒、東國、北國等國家使團都下意識脖子一縮。
在禮炮的回聲還在廣場上空激蕩時,遠方開始傳來了沉重卻清脆的腳步聲。
一面高懸半空中,被北風吹動獵獵作響的“朙”字軍旗率先進入大明門廣場。
在軍旗的引導下,代表這個世界最強武裝力量的方陣,自豪地走向了天子高臺。
“你們看他們”
“這動作怎么都一個樣”
“這這這”
首先受到震驚的是大明本國的百姓,他們看到了明晃晃的明軍隊伍,也看到了那反光的刺刀。
四萬人的四個長方陣整齊劃一,雖然是四萬人,但卻只有一道腳步聲。
士兵們以“端槍式”齊步走向前方,為隊伍左右閱兵臺上的百姓所觀察。
無數百姓情不自禁的站起身來,伸出頭想要多看一會,但情況卻不允許。
在他們之后,接踵而來的是輕型的野戰炮部隊,由多匹挽馬拉拽的野戰炮和四個炮兵方陣如前方部隊一般,整齊劃一的齊步走向前方。
他們身后的騎兵部隊雖然因為馬匹腳步不一而凌亂,但根本不會有人將注意力放在馬蹄是否整齊劃一上,他們所看到的,近六萬騎兵雄赳赳、氣昂昂的經過這一段閱兵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