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姓們以為結束的時候,十艘蒸汽火車以極慢的速度拉拽著一車車士兵,一車車艦炮出現在了廣場的鐵軌上。
“嗚嗚”
汽笛聲從閱兵廣場的東方傳到了位于正中間,面對大明門的天子臺。
諸國使臣紛紛有些坐不住,都想起身去看看東方遲遲還未出現的閱兵部隊,但擔心失禮的他們只能如坐針氈的坐在位置上,伸出脖子,對即將到來的閱兵隊伍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來了來了”
“吼吼吼”
閱兵臺上的百姓們紛紛起身,以一種“人浪”的方式從位置上站起來,歡迎著面前的雄壯之師。
午時二刻五分,閱兵隊伍終于出現在了諸國使臣的面前。
他們邁著整齊而又剛健的步伐,數萬人仿佛變成一個人,正步走來。
橫著看他們是一條線,豎著看他們也是一條線,即便是斜著看,他們依舊還是一條線。
他們像一座座威嚴的大山,構建成大明朝的萬里鋼鐵長城。
那鏗鏘有力的足音,有大明洪武年間收復燕云十六州時數十萬雙草鞋的腳步聲。
那勇往直前的英姿,有捕魚兒海之戰,數萬鐵騎縱橫漠北的雄壯,也有漠北擊破韃靼、瓦剌,俘虜阿魯臺及元主本雅失里的威武。
“正步劈槍”
“一二”
在聽到端槍口令時,所有兵卒在保持正步前進,齊聲吶喊的同時,右手將手中裝好刺刀的火槍移至右肩前,同時左手接握護木。
在他們向前一步的同時,他們的右手移握槍頸,于左腳著地時,兩手將槍導向前,槍面向上,左手掌心轉向右,槍頸緊貼右胯,右臂與兩肩約在同一平面,刺刀尖約與下頜同高,并在右肩的正前方。
從提槍到端槍,數萬士兵在整個過程簡潔而有力,動作整齊劃一,威武雄壯。
面對眼前這龐大方隊中以整齊劃一的動作完成“三步劈槍”,諸國使臣紛紛倒吸了一口涼氣,哪怕是大明的百姓也不禁看得頭皮發麻。
就如隊列與正步那樣,“三段劈槍”在閱兵場上的壯美,完全展現了明軍在戰場上那一往無前的雄渾氣勢。
朱棣與朱高煦在三段劈槍前便已經起身走出了高臺,他們站到了高臺前,俯瞰著閱兵隊伍的雄姿,將三段劈槍盡收眼底。
他們以三步劈槍來到了天子臺前,陳昶所率的武官隊伍氣沉丹田,聲音鏗鏘有力
“向右看”
“一二”
“殺”
一聲喊殺,讓許許多多藩國使團汗流浹背,而閱兵臺上的前北元太師阿魯臺,大蒙古可汗本雅失里更是面色慘白。
明軍籌備北征的消息他們已經知道了,以當下這十萬人展示出來的面貌,即便他們沒有演習那些繁瑣的陣型與沖殺,但沒有人會懷疑這樣的軍隊是否有戰斗力。
別說直面明軍的他們,就連閱兵臺上的察合臺、月既別、帖木兒等汗國都感受到了冷汗滲透衣服的錯覺。
至于南洋、東洋、西洋的各國面對這樣的軍隊,更是憑空生出了一種絕望感。
壓在歐洲人頭頂的羅馬帝國已經消亡,而壓在東亞諸國頭頂的華夏卻一直在。
昆侖洲的資源,滋生了他們心中的野心,而今日的洪熙大閱兵,無疑粉碎了他們這才剛剛冒頭的野心。
足利義嗣、李裪、曇摩羅阇四世暹羅、索里約波柬埔寨、范陽邁占城等東洋、南洋國家的國王坐立難安。
對于洪熙皇帝為何舉辦這次大閱兵,他們比誰都清楚原因。
他們只是沒想到,洪熙年間的大明朝不僅保持了強盛的武力,甚至還遠遠超過了永樂朝。
如果不是典禮還沒有結束,他們興許已經開始去偈拜洪熙皇帝,以此來挽回本國在這位皇帝心中的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