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你干的比我好”
奉天門上,朱棣一手扶著女墻,一手拿著酒杯,語氣感嘆。
在他面前是奉天廣場的兩萬余官員、使臣、太監、兵卒。
在他身后是一言不發,拿著酒杯大口喝酒的朱高煦。
朱棣的感嘆被朱高煦聽在耳中,心里自然難掩驕傲。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比老大他們任何一個人都更合適當皇帝,朱棣也用自己和朱高煦兩代人來證明了自己這一脈比朱標那一脈更合適做皇帝。
這一刻,任何人物在他們身旁都顯得黯然失色。
沒有過多的言語,也不需要過多的夸贊,眼前的昌盛景象足夠說明他們的功績。
這一夜不僅是紫禁城,而是整個京城都透露著一股節日慶典的昌盛氣息。
這對父子天俾萬國,萬國又何嘗不是仰視他們。
盡管場面熱鬧繁雜,但各國目光無不緊緊跟隨著這二位。
“我不懂,要一些儒生有什么用”
依不喇拿著銀質酒杯,臉色并不好看。
站在他身旁,兀魯伯這才開口道“雖然只是儒生,但他們又何嘗不是被強制學習了五年小學的先生”
“他們對大明或許沒有什么用,但對我們,他們用處很大,不信你看看左右”
他的話讓依不喇皺眉往四周看去,只見四周各國使臣成群的在一起飲酒作樂,除了目光不敢離開皇帝的方向,他們其余的言行舉止都在表達他們的高興。
大明的儒生,又何嘗不是他們渴望的先生
大明教育普及多年,這些消息各國自然知曉。
盡管儒生是當下體系中較為守舊的一派,但對于他們這些國家來說,已經是較為激進的改革派了。
依靠他們,各國實力都能得到不小的提升。
“哼,看樣子這位大汗也并沒有世人吹噓的高瞻遠矚。”
依不喇洋洋得意,認為派遣儒生無疑是朱高煦的一步錯棋,然而他的話卻被兀魯伯否決。
“不”兀魯伯搖了搖頭,目光之中摻雜著幾分畏懼。
盡管他看不到城樓上的朱高煦,可他依舊畏懼。
“這些人在大明內部被稱為守舊派,這個稱呼也說明了他們對大明的進步有著阻礙。”
“他們雖然接受新式教育,但骨子里依舊循規蹈矩。”
“將他們派往各國,不僅能讓大明內部的環境變好,還能用他們的循規蹈矩來影響各國。”
“看看南洋各國的模樣,興許再過幾十年,他們就要戴高冠、穿寬袍大袖了。”
由于朱高煦派鄭和炮擊忽魯謨斯,攻陷了三分之一的波斯地區,迫使沙哈魯向大明稱臣納貢,故此沙哈魯在即位后不斷學習大明的文化,甚至聘請了一些開明的儒生來教導兀魯伯。
在長期的教育下,兀魯伯對宗教已經沒有那么看重,反而學習了儒家的綱常倫理,從漢人的史書中了解了許多典故,懂得了許多東西。
在他看來,如果能讓帖木兒帝國強盛,那所謂尊嚴與教義也算不得什么東西。
這樣的思維,與不喜歡漢人文化的依不喇形成沖突,但兀魯伯不以為意。
他的兄弟是有很多,但他們一個個的都只知道破壞,根本沒有繼承自家父親重視經濟的眼光。
只有自己,自己不僅超越了自己的父親,甚至能超越自己的爺爺。
兀魯伯心里有著一股高高在上的驕傲感,而這種驕傲感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這種驕傲感,是自認為自己為文明,視旁人愚鈍、野蠻的驕傲感。
儒家培養別的不一定行,但培養君王統治百姓,培養君王那種目空一切的驕傲感卻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