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好歹也在四川擔任過知縣,自然知道有錢辦事和沒錢辦事的區別。
如果有足夠的錢辦事,那即便沒有崗位也能創造崗位,即便日子不如以前做織工時,卻也絕對不會餓死。
只要撐住,那等到太學研究出新興產業,屆時再將這群人安排進入新產業就足夠。
況且大明每年新增二百余萬人口,這二百余萬人口每年起碼要用一百萬匹布。
只要堅持個幾年,這些織工自然也能慢慢加入到朝廷的織造局中工作。
至于這幾年間織工所遭遇的困難,這些在王回眼里都是值得的,改革與轉型注定代表了陣痛。
他起碼還愿意把織造局放在江南,若是換做新政派的其它人坐在自己這個位置,那估計織造局不是被安排在四川就是湖廣。
這群老蠻子不懂裝懂,一群老頑固懂個屁的改革
“徐學士,你覺得織造局改革如何”
王回質問自己昔年竹馬兄弟,徐碩卻表情微變,沉吟過后才回答道
“還是等太學有新的研究再討論比較好,穩妥為重”
“呵”聽到這話,王回十分不屑,他可不認為大明朝還有慢慢來的時間。
每年幾百萬貫的負支出壓在頭上,如果不提前改革,那到時候還不是要發國債來用百姓的銀子支撐
與近千萬儲戶相比,百萬織工又算得了什么
“銀行現在的儲蓄數量是多少”王回側目詢問自己身旁的兩名從六品官員,其中一人聞言作揖道
“按照幾日前戶部發來的文冊,約八百二十余萬儲戶,儲蓄九千七百二十二萬余貫。”
王回聞言沒有答話,只是目光挑釁的掃視了一眼眾人,那目光似乎在說“現在不改革,日后你們就慢慢糟蹋百姓的儲蓄吧”。
徐碩臉色依舊平淡,但楊榮和楊溥卻瞇了瞇眼睛,似乎在為王回這話而惱怒。
“好了好了,這也到午休的時間了,好好休息方能在下午好好處理政務,大家先休息吧。”
薛瑄眼見現場火藥味太濃,當即開始和起了稀泥。
冷哼一聲,眾人紛紛散去。
也在他們散去的同時,在京六軍都督府理政的陳昶也看到了一份被打上特殊標記的奏疏。
他皺眉將文冊拿起打開,開篇的第一個人名就讓他皺起了眉頭。
“這本奏疏,送給陛下檢閱,不要交給殿閣,你親自去送。”
陳昶將奏疏上的標記抹除,隨后交給了自己身旁的一名憨厚武官。
那武官接過奏疏并作揖回禮,隨后便拿著奏疏急匆匆走出了都督府。
這個時候,朱高煦剛剛抵達太學并進入其中。
這里居住并生活著四百多名博士,以及八千多名太學士。
經過改革,如今的太學已經完全成為吸納中學頂尖研究學子的研究學院。
他們的俸祿是博士五百貫,太學士一百貫,同時研究有了進度還有相對應的賞賜。
太學之中有三千多項課題,累計的獎金高達六千多萬貫,是大明朝一年半的財政收入。
當然,如果這些課題都能突破,那別說六千萬貫,就是六萬萬貫,朱高煦也愿意想方設法的發放。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朱高煦鮮少前來太學參觀,主要是隨著中學學子不斷畢業,他們對一些課題的研究已經到了朱高煦回答不上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