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更】
“孔老夫子如果封圣的話,果然是厲害的很,只是傳說孔老夫子其實是元始天尊的化身,倒也不知道真假!”劉旭摸著自己的鼻子嘀咕著。
沒錯,剛才這位壯漢就是我們的孔老夫子了,只不過這位孔夫子并非來自于華夏的那位孔夫子,而是來自于《世界論》之中的孔夫子。
經常寫議論文或者哲學類作品的人都知道,在寫這類作品的時候往往要引用前人的一些話語和故事,就像是寫議論文的時候需要論據一樣,往往要用各種來自于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大人物們的話語或者是故事,來論證自己想要說的思想的正確。
就好像每一屆的高考,愛迪生都要用自己發明的無影燈來親眼見證自己老母親幾十萬次手術,而愛因斯坦也要往牛奶鍋里面煮上幾萬次自己的手表等等,反正好像不引用一點前人的話語和故事,就顯得自己的文章議論的不夠充分一般。
當然了,這一點并非是中小學生們的特長,事實上不管往前推多少年,哪怕到了那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哲學家們,他們在寫作的時候也都要引用比他們更加久遠的前輩的話語。
就好像是莊子要造一個鯤鵬,孔子要仿效文王,至于圣經……其實說這是一本童話大全更加合適,因為里面描寫的全部都是各種各樣的童話故事。
古往今來,所有哲學家里面唯一一個在自己的代表著作中,沒有引用任何典故或者是名人名言的,大概也就只有老子的《道德經》了。
所以這《道德經》大部分也就看不懂了。
至于我們的劉旭在寫《世界論》的時候,自然也不能夠免俗,哪怕有許多話語和道理是劉旭自己想出來的,但是他不能直接在書上寫“現代有一個叫做劉旭的賢者,他認為……道理……就是正確的。”
這看上去非常的讓人不適,本能的也會覺得劉旭是一個自大狂。
所以劉旭在寫某個道理的時候,往往要謙虛的表示就是某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曾經說過的話,或者講過的道理。但問題是谷安世界的歷史人物們劉旭要么不熟,熟悉的那幾個,谷安世界的人比劉旭更加熟悉,劉旭將這些話套在這些人的身上,一旦被人查出問題來,那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更重要的是,如果道理的來源都是錯誤的,那這個道理又如何能夠說服他人?
思前想后,劉旭就在自家的《世界論》里面深造出了一位名叫孔夫子的人物出來,劉旭在《世界論》里面表示,這孔夫子不知道是多少億年前的一位大天世界之主,只是時光流逝,逐漸被人所遺忘。
而他幼年時曾經得到過一本名叫《我語》的奇書,這本書就是這位孔夫子寫的,里面有許多蘊含天地大道的至理,被自己記錄了下來,然后就應用到了《世界論》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