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東西在九十年代,電力供應稍微強一些之后,就會在國內遍地開花。
那個時候,這東西就是俗稱的電爐子。
當然,用來加熱稍微大點的坩堝,自然這個電爐子也需要大一點,結構稍微復雜一些。
秦軍使用的是鎢絲,就是以后電爐子上常用的電鎢絲。
承載鎢絲的是耐火絕緣材料,而這個秦軍現在肯定不缺。
就是需要制作一些模具,再送去耐火材料廠,壓出來,燒制好,就可以纏繞上鎢絲使用。
只要電壓足夠,電流夠強,這種小電爐的加熱性能還是很強的。
所以,只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給小高爐快速加熱。
這種小電爐,其實是可以放在各種配件生產線上的。
比如跟鍛壓設備結合,就可以在快速給鋼胚加熱,這樣就可以進行各種熱軋工藝。
現在只是用來加熱一座實驗室小高爐,自然不在話下。
等其上的小高爐開始加熱,之后就可以按照比例,投放各種原材料。
等原材料開始融化,就要進行攪拌。
期間需要去除上面不能快速融化的雜質,最后得到的就是一種合金。
至于冶煉出來的合金,性能達不達到要求,這個就需要做出來之后,再進行檢測。
小高爐開始加熱之后,還需要一些時間,秦軍自然也不會閑著。
他找出筆記本,打算好好梳理一下銼刀的生產工藝。
當然,這個時候,他也需要幾個熟練工過來幫忙。
他的這座鋼廠,已經運營幾個月,熟練的冶煉工自然不缺。
這樣找幾個人過來看爐子,自然是沒問題。
解放出來的秦軍,來到旁邊辦公室,趴在桌子上開始寫寫畫畫。
不管做什么,都得有圖紙,還需要設計工藝流程。
這么一規劃,秦軍發現,需要他做的事情還真不少。
如果已經有原材料,手工制作一兩件銼刀很簡單。
先是加工鍛打,出現主體形狀之后,再切削出尖頭、手柄。
之后再打磨掉毛邊,接下來就用錘子擊打沖子,打制出挫齒就完事了。
他之前就是這么做的,也沒有感覺一點麻煩。
但是工業生產,肯定不能這樣做。
比如在銼刀的外形制作過程中,需要精密的設計和加工。
沒有數控機床的時代,就只能使用人工來做。
需要用到鍛錘、剪切機、打磨機。
首先要用銼刀鋼條或板材,切割出銼刀具體長度尺寸。
然后用磨床將其加工成銼刀的外形,包括銼刀的長度、寬度、厚度、倒角、角度等。
現在秦軍接到的任務,是做一套十件的各種銼刀。
這些不止是長度、寬度不同,就連形狀也不同。
有三角形,有圓形,也有橢圓形。
反正是數量不多,吊事不少
所以,就算是做挫胚,也需要做十件。
做出挫胚,接下來就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傅,進行齒型加工。
銼刀的大小數據每一件都不同,加上其上全是密集的挫齒,如果沒有經驗,這一步絕對做不好。
所以說,銼刀的齒型加工,是整個加工制作中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