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是門衛和雜役,但是收入實際上要遠高于當地的平均水平,畢竟此時沒有什么退休金。
在沒有戰爭的年代,年過三十歲就會被奧地利的軍方要求退伍,哪怕是表現十分優秀也不會超過三十五歲,所以奧地利才能有大量優秀退伍兵可以征召。
能被皇室再次雇傭的退伍兵自然也是奧地利軍中的佼佼者,他們有人不想打仗,有人不想去其他國家執行任務,有人則是壓根瞧不起傭兵這個行當,所以放棄了進入安布雷拉作傭兵的機會。
這些人通常具有出色的軍事技巧,但除此之外他們什么都不會,所以將這些人放到社會上既是浪費,又是不穩定因素。
索性弗蘭茨給他們安排一些工作,就當是這些退伍這些年來為國效力的獎賞。而且也是給奧地利帝國留一條后路,畢竟這些人隨時可以再次應召入伍。
很快人們就發現學校中多了一位滿臉橫肉,生吃蛇類的黑袍勐男,以及一群一看上去就不好惹的雜役門衛。
老實說弗蘭茨非常不喜歡此時奧地利的土地制度,搞基礎建設的成本太高了。不過這就沒法操之過急了,畢竟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另外那些敢于直接襲擊學校的,不管是什么理由先抓了再說,然后再細細審問。
此外雖然基礎教育在奧地利還沒全面展開,但是一部分嗅覺靈敏的商人已經嗅到了其中的商機。
比如鉛筆和紙張的價格都有所上漲,但是又很快恢復如初,畢竟這種東西想要擴大產能都很容易。
弗蘭茨雖然希望教育能成為奧地利帝國的事業,但是到目前為止的歷史證明只有“有利可圖”才能更加“催人奮進”。
至少此時的奧地利還沒資格選擇自己的模式,畢竟在教育方面很多地方還是一片空白。
而且如果此時奧地利的造紙業和印刷業有什么飛躍式的發展,恐怕待到1848年時那些主張推翻哈布斯堡皇室和解散奧地利帝國的小冊子也會更多。
相比那些“窮鄉僻壤”城市內的教育推廣起來就要容易得多,市民們大多愿意讓自己的后代接受教育。
只要免費80以上的城市兒童就會選擇入學,剩下的人是因為實在太窮不得不讓兒童也參加工作來補貼家用。
其實在德意志地區奧地利的教育算是比較落后的,這倒是不是奧地利不重視,而是體量太大,基礎設施又比較落后,成本高且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執行者。
城市內的基礎教育,弗蘭茨準備重開那些特蕾莎女皇時代的公共學校,這雖然不能解決所有適齡兒童的上學問題,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奧地利的文盲率。
而比起奧地利國內,海外殖民地的教育則更加不需要弗蘭茨操心。
雖說進行的是同化教育,但是當地的貴族和商人們卻打破頭地往里擠。非洲地區那些酋長和祭祀的孩子甚至以能入學為榮,對于普通土著來說只有極少部分與奧地利殖民者十分親近的土著人才能有機會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