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在尹莫拉地區再次遭遇慘敗,教皇國三萬大軍被一擊而潰。格列高利十六世不得不連夜派人去法蘭西和奧地利搬救兵。
1831年七月王朝剛剛推翻波旁王朝的統治,路易菲利普無暇東顧,于是乎只派了兩百五十名士兵拱衛圣座。
氣得格列高利十六世差點中風,好在圣座首席國務卿魯尹吉蘭布魯斯齊尼力排眾議請來了奧地利人。
而無論是當時的皇帝弗朗茨二世,還是首相梅特涅都覺得這是個好機會。
于是乎奧地利軍隊進入教皇國領地平叛,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之前教皇聲稱要聯合全世界天主教徒才能對抗的叛軍,在博洛尼亞被奧地利軍隊輕易擊潰。
不過叛亂雖然平定,但是根源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歷史上的1835年弗朗茨二世離世之時奧地利帝國每年用在教皇國的軍費已經高達數百萬之巨。
在那位“意大利人皇帝”逝去之后,沒有人支持的梅特涅自然只能削減開支,維持教皇統治為目的茍延殘喘。
不過此時的歷史已經改變,隨著1834年奧地利帝國加入德意志關稅同盟,再加上之后弗蘭茨的干預,讓其經濟實力遠超歷史同期。
梅特涅并不笨,他知道時代正在悄然改變,那些沒能及時作出改變的政府都將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比如拿破侖戰爭之后成功復辟的波旁王朝,就在不知不覺中被他的國民再次推翻了。
教皇國和倫巴第,以及威尼西亞接壤,又與中意大利的小邦國聯系密切,它的穩定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奧地利在意大利地區的統治。
梅特涅決心強化教皇國的統治,但是他也曾去過教皇國,更見過教皇本人,所以他認為改革是必需的。
梅特涅想要以他的想法來改造教皇國,讓有能力的人主導政府,而這在格里高利十六世看來完全是大逆不道。
結果就是錢沒少花,但是收效甚微,人們更加困苦,起義、暴動此起彼伏。每年花費上千萬弗羅林,但是教皇卻并不領情,甚至有倒向法蘭西的趨勢。
這時候弗蘭茨進行了一些干預前文講過,但是太久這里簡單敘述一遍。
弗蘭茨給梅特涅的建議是把這當成一筆交易,因為格列高利十六世是個生意人。
奧地利帝國就算再怎么無私奉獻,在對方看來也是應該的。畢竟格列高利十六世是教會,而奧地利帝國是天主教國家。
所以派兵之前先派人去教廷要出兵費用,如此一來就能大大緩和兩國之間關系。
結果之后教廷方面對奧地利帝國的態度有了明顯改觀,不但疏遠了法蘭西,還多給了奧地利帝國兩個樞機主教的位置。
不過這樣治標不治本,奧地利帝國每年還是需要大量的軍事撥款,才能維持住教會的統治。
而這樣做的同時,還成為了眾失之的,民眾把奧地利帝國當成那些黑色貴族的幫兇,本國人民和貴族覺得這種支援完全是一種浪費。
列強們更是紛紛指責奧地利帝國干預教皇國內部事務,意圖對教宗不利。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更是將奧地利列為了頭號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