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在地中海海戰失敗之后便開始了海軍改革,雖然政府的財政狀況不好,但英國海軍確實痛定思痛想要來一場全面改革。
英國人開始試圖制造更大的船,并且在船上裝備更多大炮,以及更厚的裝甲。
這些方面英國人早就能力做到,但之所以一直沒有改變的主要原因就是船舶的動力不足。
當然在這之前還有一個鐵殼兒船究竟會不會沉底的問題,不過此時他們已經不需要為此擔心了,畢竟奧地利人已經替他們驗證過了,鐵殼兒船不但不會沉底,還能在海戰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至于船舶動力方面英國人發明了更大的蒸汽機,但依然無法與蒸汽輪機相提并論就是了。
事實上英國人此時依然沒有蒸汽輪機的概念,他們只以為奧地利帝國蒸汽機更大而已,對于蒸汽機技術英國的工程師們有著相當程度的自傲,他們甚至不屑去學習奧地利帝國的技術。
關于這一點弗蘭茨是沒想到的,他本以為接下來的海戰將會異常激烈,所以奧地利帝國才會瘋狂的造艦,希望可以在新式戰艦的數量上碾壓對手或者至少與英國人持平。
當弗蘭茨聽到英國人依然在延續之前的做法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敵人的煙霧彈故意誘導奧地利帝國輕敵。
直到英國人的新式戰艦露面之前,弗蘭茨還在不停地造艦。
雖然此時的情況和弗蘭茨預想的有所不同,不過獅子搏兔,亦用全力,更何況對手并非兔子,而是作為世界海上霸主的英國。
奧地利帝國并沒有調整造艦計劃,而是依然在按部就班擴大海軍規模。
英國內部討論最多的是究竟該用螺旋槳,還是明輪的問題。
幾次海戰英國使用蒸汽明輪的英國艦隊都敗給了奧地利帝國海軍,而奧地利帝國的新式戰艦采用的就是螺旋槳。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有著以少打多,遇襲中伏,遭遇兩面夾擊等諸多理由,但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海戰失利。
其實英國人到現在為止,他們還不太清楚自己是因為什么敗給了奧地利帝國。有戰術論,有士氣論,不過那些明顯不符合資本主義理論,于是乎裝備論便大行其道。
巨大的明輪非常顯眼,所以討論也異常激烈。
不過裝備商們都很不以為然,他們甚至拿出了實際數據。
螺旋槳在實際運轉中非常容易在水壓下變形,更容易被海水腐蝕進而發生斷裂等嚴重的后果。
此外螺旋槳的效率只有30%,而明輪接近50%,說奧地利帝國的戰艦航速更高是因為螺旋槳完全就是一個無稽之談。
這并非是英國的專家們信口胡謅,歷史上英國海軍確實做過類似的試驗,并得出了結論明輪對蒸汽動力的利用率更高,可以更節省燃料。
其實這主要是由于早期的螺旋槳大多使用鑄鐵或青銅打造,所以既不夠硬,韌性也很差。
至于效率問題主要是由于材料和設計問題,英國方面缺乏精加工手段,過于粗陋的螺旋槳降低了推進效率。
另外使用螺旋槳也不像明輪一樣可以分擔震動,船體需要承擔全部動能,所以很容易損壞船體,巨大的震動常常會損害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