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這個時代的齒輪非常原始很容易損壞,而螺旋槳的扭矩更小,所以速度更快自然也就更容易損壞齒輪。
明輪的扭矩長雖然會浪費動能,但是由于速度較慢,所以更加穩定。
奧地利帝國用的是動能更大的蒸汽輪機,是如何解決以上問題的呢?關鍵就出在齒輪的形狀上。
奧地利帝國使用的是斜齒輪,這并不是什么高難度的設計,但對于當時的人來說這就是從未設想過的可能。
斜齒輪本身在當時的工程師眼中甚至就是不良品,根本就沒人會想到一切的關鍵就在這些形象歪瓜裂棗的齒輪上。
當然奧地利帝國領先的地方也不止于此,零件精加工技術,廉價的鋼鐵,多功能合金,以及更先進的理念。
由此種種堆迭在一起才使得英國人追趕起來都十分迷茫。
除了技術本身,還有一些實際問題。
英國皇家海軍和供貨商們簽的都是長約,大量的零件和改裝設備還堆在供貨商的倉庫里。
如果此時英國皇家海軍反悔,那么不只是那些供貨商,整條產業鏈都會受到影響。
此外螺旋槳畢竟是新技術,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此都持懷疑態度。至于奧地利帝國的例子并不能說明,只能說明奧地利人在戰場上沒出問題。
明輪在英國已經有了數十年的成熟經驗,這是螺旋槳所不具備的。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改裝螺旋槳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對于此時的英國政府來說有點困難。
所以英國的新式戰艦依然是明輪蒸汽戰艦,雖然相較于傳統的風帆戰列艦在動力、火力、防護方面都有所增強,但還是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
那就是脆弱的明輪,只要明輪被命中,戰艦幾乎會瞬間蒸汽失去動力,之后便不得不倚靠風帆。
沒錯,英國人在之前的海戰中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英國的新式戰爭都是風帆、明輪雙動力驅動。
但問題是風帆的動力太小,尤其是在戰艦不斷巨大的化的時代,只用風帆驅動無異于龜爬。
在反復權衡之下,英國人終于決定在明輪上包裹一層鐵皮。別管是否能起到防護作用,最起碼他們確實做了防護措施。
雖說有些抽象,但現在英國皇家海軍也很難。他們的規模太大,任務太重,政府又不愿意出錢,所以此時只能先將就一下了。
即便如此,只要此時英國人狠下心來,將所有海軍軍艦集中起來世界上依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阻攔他們的腳步。
其實即便是奧地利帝國搶跑了幾年,但在新式蒸汽戰艦的數量和總噸位上英國人依然是遙遙領先,比包括奧地利帝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總和還要多50%。
不過僅就超過5000噸級超一級戰列艦而言,英國人在數量上有優勢,但總噸位卻要稍遜一籌。
而這些超一級戰列艦恰恰是未來海戰的決定性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