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場可怕的災難,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和土著打仗?他們就這么喜歡浪費錢嗎?
真是荒謬!”
很顯然喬治·漢密爾頓·戈登完全不支持帕麥斯頓和喬治·格雷總督的強硬政策,現在英國政府的資金非常緊張,此外英國的債務也十分可怕。
由于十八到十九世紀,尤其是反法戰爭的巨大耗費,英國的債務一度超過九億英鎊。
大家可能對當時的九億英鎊沒什么概念,當時英國的財政收入每年只有5000萬英鎊左右,也就是說英國在沒有任何開銷的情況下也至少需要十八年才能還完欠款。
當然這種數據只存在于理論上,拿用實際的例子吧。在1815年反法戰爭結束之后到1851年英國的債務才從九億英鎊下降到7.5億英鎊,也就是說英國用26年時間才償還了1.5億英鎊。
而此時由于多次近東戰爭,地中海海戰,強行殖民非洲,經濟危機等諸多因素影響,此時英國的債務已經突破12億英鎊。
與此同時英國的財政收入是在不斷下降的...
沒錯,英國的財政收入在這一時期是呈下降趨勢的,除了一些天災人禍以外。
當時英國和奧地利、法國、俄國這些傳統國家完全相反,英國人追求的是小政府,而非大政府、大帝國,并不追求財政收入的增加和政府控制力的增強。
說白了就是地方貴族和資本家的力量增強,要求對自己更有利的國家政策而已。
其他諸如自由貿易政策削減進出口關稅和降低稅率也是如此,這就造就了一個惡性循環:
英國政府越弱,貴族和資本家的力量就越強,他們進一步要求自己的權力,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會繼續下降,同時控制力也會下降,政府實力就會進一步被削弱...
英國必須一直大贏特贏才能維持下去,但很不幸這一世英國輸了,而且是很多次。
所以約翰·羅素、阿爾伯特親王等人提出的無數個改革變成了無數個爛攤子,到了喬治·漢密爾頓·戈登手中一切都已經變得岌岌可危。
政府支出,王室年俸,公共服務工程和社會福利開支,甚至是軍費。
為了滿足國會老爺們的需求喬治·漢密爾頓·戈登已經是在竭盡全力地省錢了,但現在帕麥斯頓和喬治·格雷不但要求增加殖民地的軍事開支,甚至還要派正規軍進駐。
這些可是一大筆開銷,與此時英國政府的理念完全不符,所以他才會有一種荒謬之感。
財政大臣威廉·格萊斯頓對此也深表贊同。
“那些殖民地的鄉巴佬根本就不懂人間疾苦,干脆派幾個事務官讓他們自己解決算了!”
此時的英國政府為了節省開支,雇傭了大量的事務官,并把很多政府工作都外包給了他們。
這樣的做法結果自然是效率低下,貪污成風,不過整體來講政府效率和支出確實減少了,只能在這之前的英國政府已經爛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