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龍喝著悶酒回答“多半還是科場無望。”
馮夢龍出生江蘇長洲的理學世家,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并且酷愛經學,自幼博覽群書,和兄弟馮夢熊、馮夢桂并稱吳下三馮。
兄弟三人治春秋之精深吳下聞名,他們都著意研究這種正經書,而且年紀輕輕就全中了秀才,本來認為登科及第也只是時間的事情,三人至少能出一個進士。
但誰想三兄弟考中秀才之后十幾年就再無精進。
中過進士,并且當過經筵講官的董其昌勸馮夢龍說道“你的文章需做的中平一些,不要用險,憑你才學若是誠心此道,哪有不中的道理”
王文龍在旁觀者角度感覺董其昌這話已經說得很明白。
馮夢龍對于理學很有研究,想要中舉水平完全達到。
可馮家兄弟的問題就是對于儒學太有研究了。
馮夢龍思想上推崇王守仁、李贄,對儒家學問強調情感真摯,反對虛偽禮教,主張以“情教”取代“宗教”。而且在此道上頗有著書立說,連考官水平都不如他。
這時八股取士考的是程朱理學,他寫王守仁、李贄,那能中舉才奇怪。
馮夢龍點點頭“這幾日先同建陽喝酒,等回去我就努力研習經義,到時入場還是要做幾篇好文章出來,不信不能入學臺青眼。”
得,都不用看別人的表情王文龍就知道馮夢龍還是頭鐵,這一次科舉只怕還是沒有希望。
董其昌果然臉上露出尷尬之色,他不再說話只是笑笑喝酒。
他覺得馮夢龍考科舉的思路很有問題,馮夢龍只要狠下心來找兩份程文墨卷仔細研究,照著上面的古板風格去應考,中舉的機會就會大大提高,但是作為名士,董其昌不想在這種場合說出功利之語,勸到這里也就不愿再勸。
一旁的王文龍看得清楚,聯系歷史,馮夢龍就是這個頭鐵性格。
這時馮夢龍已經二十五歲,中秀才中了十年了,還在努力讀書,夢想著有朝一日科場成就,馮家三兄弟全都是這樣的念頭。
而在王文龍腦海中的歷史里,這三兄弟中最后馮夢熊捐了個太學生,馮夢龍考到五十多歲才拔為貢生,多半是考官可憐他年老才拔貢而已,這兩個名頭也還是秀才功名,無非也就是高級秀才而已。
后來馮夢龍花錢才弄到個當涂縣學訓導的小官,晚年折騰了好久,才終于升到知縣,作為秀才也不可能當上更大的官了。
聽到幾人談論,一旁的王驥德和陳繼儒卻是露出笑容。
葉晝則看到兩人表情,笑著對董其昌道“董公說起此事,該引得陳仲醇、王伯良覺得俗氣了”
董其昌臉上一愣,接著指著葉晝則就說“晝則這張利嘴啊”
葉晝則是此時著名曲家,不過他并沒有多少自己的作品,而是主要以點評家的面貌示人。
葉晝則點評的四書五經、三國水滸在此時都頗為人所稱道,他也不靠此掙錢,他家里有錢的緊,不想掙錢,也不想當官,連秀才功名都沒有,靠著家族聲望照樣跟侯爺王孫平等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