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璟作品講究音律,文采卻不好,湯顯祖作品講究文采,卻不合乎平仄音律,王文龍念出來的聲律啟蒙卻是將兩者完美結合的典范。
王文龍也是嘆一口氣,好在拉攏到同伙,心情稍稍松快。
這之后臨江派和吳川派就開始大論戰。
沈璟看后不以為然,然后直接動手改人家的戲,按照自己的標準將原本牡丹亭乖律的詞句和不便演唱的部分刪減修改,寫出一本同夢記交給徒弟呂天成的家班演唱。
沈璟不是喜歡聲律嗎王文龍直接拿出聲律啟蒙。
徐興公則是品味之后稱贊“建陽此作更難得在于文采斐然。建陽可有考慮將這文稿寫成新書”
別看只是一本啟蒙讀物,但是其中引用大量對子都是極好的絕對,文學性和思想性都非常高,一讀之下有雋永的余味。
可沈璟是曲壇盟主,他自己下場改戲就好像在天下人面前大聲說“湯顯祖的戲沒法唱”,湯顯祖臉都丟光了,自然自然不得不反擊。
兩派矛盾的起源是幾年前湯顯祖寫出牡丹亭,這是臨川派的代表作品,美到極致,但是也把臨川派的毛病發揮到極點根本沒法唱。
得意作品被別人直接拿去修改,連名字都換了,原作者湯顯祖自然大為不滿,于是他也在信中表示牡丹亭記要依我原本,其呂家改的切不可從。雖是增減一二字以便俗唱,卻與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
王文龍一聽就皺眉。
清代的音韻學水平可是不低,而聲律啟蒙更是清代最優秀的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流傳幾百年,到后世還能成為幼兒園里頭教小孩識字的開蒙書,自然是音韻書中的頂尖作品。
徐學聚正被沈璟拉住,沈璟有幾分醉意的詢問“你倒我說的如何”
這問題還真不好回答。
兩邊爭論不休,其實在王文龍看來都有道理。
關鍵是因為此時臨川派和吳江派吵的正兇。
“介時一定要淘換一本。”
王文龍笑道“若是有書商想要刊印我倒可以把稿子寫出來。”
而沈璟的吳江派講究“聲律論”和“本色”,聲律是為了所創作劇本可以上臺演唱,而“本色”就是語言通俗自然,百姓怎么說話就怎么寫,完全不去追求辭藻雕飾,作品就像是后世的鄉土文學,貴在真實俚俗。
以超脫時代的眼光來看,兩派的追求本來就不相同,各有所長,都是開創了戲曲發展的新路,其實沒有什么爭的必要。
“嗯。”沈璟并不相信王文龍沒看過他的劇本,只道王文龍是不想參與兩派競爭。
王文龍一念出來果然讓在場諸位聽的眼睛發亮。
見王文龍念了幾段聲律啟蒙就把尷尬的氣氛給緩解,徐學聚也是頗為高興。
他看向沈璟自得笑道“建陽文采如何”
沈璟醉眼看著王文龍,半天后突然問“建陽如今可曾婚配我家中有一侄女,容貌端好”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