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鄭殊有這種強烈的求知欲,姨父剛要開口說,這時候廚房里的阿姨放下了手里的勺子,順帶關閉了燃氣灶。
“這個我來說……”
姨父往旁邊挪了挪位置,阿姨坐著娓娓道來。
曾經,在還是首爾還叫做漢城的時候,那個時間段半島剛經歷過一場經濟巨變!
當時的半島人到現在估計都不想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住在仁川的的她,因為當時的巨變,已經婚后幾年都沒有出去求職工作的她,也不得不踏向了漢城進行求職。
當時的姨父也已經丟了原本在大公司上班的工作。
要知道姨父已經是熬到了部門主管的位置,可以說已經是在公司里也算是中層人員,也沒有逃過裁員的厄運!
叡仁已經出生,一家的生計都需要維持,好在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阿姨,在那個時間段,她覺得應該去做點什么。
阿姨選擇了去漢城!
可當她到了漢城求職才發現,情況上也沒有比仁川這兒好上多少,所以阿姨到了那邊,只要能有差事可以做,哪怕是送報紙,送早餐牛奶等等她都愿意去做。
最后甚至到了一些社區做保潔員,只要咬咬牙,一天連續兼職兩三分工作還是能撐住的。
整個國度都面臨的情緒的低迷,而那時候半島的旅游業也沒有像今天營銷得如此成功,來到暗道工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阿姨也沒有想到,自己去一個社區服務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說韓語并不是那么清楚的女生,那時候的她手邊還牽著一個孩子。
好在阿姨當時還是有一絲惻隱之心的,因為她也剩下叡仁才沒多久,知道帶孩子的不容易,尤其在看到女生身邊沒有丈夫出現的時候,她上去幫忙,經過她也不是很流利的英文與女生溝通后總算是知道了她的訴求,并且幫她解決了社區上的事情。
女生很感激阿姨,也因此二人結識后,逐漸的隨著阿姨來社區打掃的次數增加,女生逐漸的跟她成為了朋友。
在交談中才知道女生是華夏人,阿姨也很聰明,沒有去詢問關于她為什么單獨來到此時的半島,如果只是移居的話,澳洲、大洋彼岸的楓葉國或者美利堅,或許是許多人的首選。
女生的英文水平很好,在這個二十一世紀初年英文水平好的,再加上如果稍有學識的人,怎么也不至于到這種情況下的半島來生活。
不也也是因為這樣,阿姨教她韓文。女生也幫阿姨惡補了以前學了就忘的英文,逐漸的阿姨重拾英文水平以后憑借自己的努力,任職了一家公司的翻譯,慢慢的過得不錯。
這種友誼也持續了一年多,隨著阿姨準備返回仁川當一個社區的協調員,她極力建議女生跟自己移居到仁川。
女生也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