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館驛中住著的王文龍聽到李贄對他的評價時忍不住笑了。
李贄認為自己的歷史觀有道理,王文龍的歷史觀也有道理,其實也是一種是非無定的說法此君到底也還是在推廣自己的理論
笑完之后,王文龍坐下來思索,其實和李贄辯論之時王文龍也沒有盡興,一些話他沒有辦法很好地傳達出來。
他明白李贄的想法李贄未必不知道自己研究歷史的方法有問題,他只是想要拿自己對于歷史的解釋去對抗理學家對于歷史的解釋。
但王文龍也知道李贄的這一套學說再有攻擊力都沒有辦法扳倒此時盛行的程朱理學,真正能動到理學根基的還得是后來的考據學派。
所以李贄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非但不能胡亂解釋歷史,反而要更加深刻的去鉆研那些儒家傳統書籍,從這些書籍之中才能找到最有效擊敗程朱理學的武器。
王文龍突然想到了一本書,尚書古文疏證這是清代考據學派的開山書籍。
傳說尚書是孔子編定的用以教學弟子的文集,原本有一百篇。
漢朝獨尊儒術,需要尚書作為教學范本,但是當時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世上已經沒有完整的尚書,于是從朝廷到民間都四處訪求,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魏晉時期,最終到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向朝廷獻上了一部最完整的尚書,梅賾尚書總共有五十八篇三十三篇是西漢以來的人通過前朝學者口述寫成的今文尚書,二十五篇是傳說中從各種角落找出來漢代以前的古文尚書。
因為這部尚書是漢朝以來的最完整版本,所以一直被后世人所推崇,一直到此時官方修訂的十三經注疏之中都使用梅賾的五十八篇版本的尚書作為科舉考試、儒家學說的最經典范本,地位無比崇高。
而尚書古文疏證這本書做的事情就是
證明從魏晉開始被儒家學者所推崇的尚書之中,那二十五篇古文尚書是偽作
這本書作為清代考據學派的開山之祖,被清朝人譽為“千余年不傳之絕學”,梁啟超以為“由此書開始,漸開學者疑經之風”。
王文龍越想越心動。
而且寫這種書也挺安全,質疑古文尚書的事情早在千百年前就開始了,朱熹質疑過,本朝的梅鷟質疑過,只是他們都沒有做到極致而已,古文尚書疏證就是在這些前人的質疑上繼續分析,清代文字獄盛行的時候都沒有人能抓到作者的什么問題,他就更不需要害怕了。
惟一需要解釋的就是王文龍這個一年多前還自稱不通經史的人突然對于尚書這么有研究。
王文龍思索半晌,鋪開稿紙,將手在火籠上熱的暖了,然后便捉筆開始寫尚書古文疏證的序。
“序讀尚書之惑
小子自西洋歸來,始從中國儒者學易,讀尚書中大誓,反復思索,心生疑惑。”
“小子讀書雖少,但也記得曾讀墨子尚同篇,于其中讀過引用大誓小人見奸巧一句,但尚書中大誓卻無此句言語。”
“墨子生于孔子后、孟子之前,當其時尚未有焚書坑儒之事,且墨子尚同篇千古以來都以為乃是真書,并非后人依托,可見寫作尚同篇之時世上所流傳之大誓該有此語句,而晚出之古文尚書獨獨遺落,此非大為可疑之事乎”
“由此而來,小子對尚書不禁頗為好奇,細細查考,疑惑叢生,思之不明,故作此書,以求智能之士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