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竑對于范汝楠雖然表現的尊重,但是他心中對于范家這種行為十分不以為然,這群人藏書不看,也不借給別人,根本就是浪費資源。
范汝楠見到焦竑的表情也知道他的想法,但他仍然感謝說道“多謝澹園先生,那我便留在貴處幾日,將書目抄錄。”而這時焦竑早已走遠。
范汝楠不悲不喜,只是在等待焦竑的管家拿來書目的時候讓書童拿出筆墨,同時又仔細計算著今年對書籍的除蟲晾曬需要多少時間,要花費多少人力錢財。
他的父親范大沖只是一個貢生,沒有多少科舉才能,天一閣之中的許多高深藏書范大沖看都看不懂,如今范大沖已死,范汝楠執掌天一閣,到范汝楠這一輩在科舉上也沒有多少成就,卻依舊堅持沿襲祖父的事業。
范家保管天一閣的行為在外人看起來十分愚蠢,可是一家人卻都還在堅持,因為范汝楠記得他的父親范大沖曾說過只有這樣的愚蠢才能保存下書籍。
歷史上明末出現過很多藏書家南焦北李、金陵四大家、福建徐家紅雨樓等等,但是這些名噪一時的藏書家卻沒有一個延續到了清代。
就比如焦竑的焦狀元樓藏書,在此時名噪天下,然而原歷史之中到崇禎年間焦竑的子弟落魄就直接將焦竑的書籍全部賣了,蓋上焦竑藏書章的書籍在市面上賣價更高,最終焦家一本祖宗藏書都沒有留下來。
為什么黃宗羲寫明儒學案要入天一閣觀書因為天下藏書家之中,只有寧波天一閣挺過了明末清初的亂局,在餓死人的年代,在兵禍之中,范家各房依舊嚴守規矩,藏書非但沒有減少反而還有所增加。
原歷史之中一直到寧波在鴉片戰爭中陷落,天一閣被英軍掠奪前,天一閣都是全天下私家保存藏書最多的地方。
哪怕經歷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天一閣到光緒年間依舊有藏書兩千多部,一萬七千多卷。
清末以后進入近代,在大變革之中私人藏書的方式已經無法有效保存書籍,民國后范家便逐漸將天一閣改為公私共管,而直到近代以前天一閣無疑是全中國對書籍資料保存做的最好的地方。
站在歷史的角度就能看明白范大沖的想法這家人的藏書不是為了自己看,他們是在為整個文明保存文脈,而且這件事在歷史上他們一做就持續了三百年。
焦竑帶著仆從輾轉來到安陽時已經接近七月份,時當酷暑,但是董其昌以及安陽本地的官員還是跑到城門處迎接。
焦竑幾乎是此時有過功名的讀書人之中名望最高的那一檔,考中過狀元,還擔任過朱常洛的講官,更重要的是這位在史學研究上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
焦竑當翰林之時就主攻研究國史,他對自己的歷史定位就是一個史官,焦竑對歷史十分尊敬,在入職翰林院之后,他接觸到大量國朝記載,發現有明一朝的歷代帝王將大量皇家的檔案都刪改過,好多流傳到后世的史料都經過加工,氣的要死,焦竑于是直接寫了一篇論史闡述自己的觀點,只看其中一句話,就知道他的觀點“史之權與天與君并,誠重之也”焦竑對于歷史文獻有一種崇敬心理,認為即使是皇帝都沒有權力去改動史官的記載。
萬歷二十二年,大學士陳于陛上疏朝廷,建議修撰國史,并且推舉史學功底深厚的焦竑專領其事,此論獲得內閣和朝臣的一眾支持,焦竑也進行了相當多的前期準備工作,結果沒過多久皇宮失火,萬歷皇帝把這錢拿去修三大殿了,萬歷朝的國史編修工作最終沒有進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