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汝登寫文的同時,陳元藻也沒閑著。
陳元藻家境貧寒但是卻是真正的名士,也是一個能上史書的好官。原歷史上再過五年他就能考中進士,之后一生都踐行著自己的初心
他當江西右參政時正好碰上當地水災,朝廷卻正要他征南糧,陳元藻看地方上百姓受災根本湊不出糧食,為了幫助百姓拖延時間,直接辭職不干。
但他并非一味的軟弱,后來他調任天津,面對上當地有權有勢的大戶,又剛正不屈,不像其他官員一樣把糧稅加在窮人頭上,而是鐵面辦事,直接在大戶身上榨出了兩年的軍儲。
崇禎年間他已當到了廣東按察使,但為官幾十年家里最珍貴的財產就是一套瓊州朋友送的丘浚文集,晚年陳元藻辭官回到福建老家,官囊中所得的錢財不過是在家鄉修了幾間草屋罷了。
歷史上此君一直到九十多歲還有書畫產出,不是他有那么高的藝術追求,而是他要賣畫賣字以維持生計。
陳元藻對于世道是有自己的見解的,他不喜歡參與黨派斗爭,但同樣覺得如今的時局應該改革,并且認為應該為此做些實事。
他和周汝登談論了幾次訓詁學方法論,越發理解王文龍想要改革儒學而出書的想法,并且由心同意。
此時陳元藻身上錢財已空,根本到不了陜西。
周汝登愿意出錢幫助陳元藻,但他卻不愿接受,決心靠自己的本事掙來路費。
可他的名聲在福建還有點作用,放到江南真卻是沒多少人聽過,在南京賣字賣畫,怕不要一兩個月時間才能湊足費用。
花了幾天時間來讀訓詁學方法論了,陳元藻對于王文龍的思想已然十分推崇,這時他又看見周汝登發表的文章,一拍腦袋,決定也寫一篇相關內容,掙點稿費。
不過陳元藻在文壇上的地位不算高,對于經學的功底也遠遠不如周汝登那么深厚,寫了文章報社也不一定會發表。
陳元藻只能思來想去找到一個角度,落筆成文后嘗試性的送到報社,沒想報社還真的采用,并為此給了他一兩銀子的稿費。
討論訓詁學方法論的文章不少,之所以報社會采用他的文字,因為他寫作方向實在太出奇了
只看他給這文章起的名字就直到這家伙的腦回路和別人不同學訓詁學方法論于求工有大益處
“近日筆者讀王建陽訓詁學方法論新書,以后學視角觀之,以為實在是一本極有作用之文字。
細讀此書,仿若王建陽手把手予以指導,不需遠求,于書齋之中便可學會如何做訓詁之研究,筆者以為其效果比之從名師而游二三載亦絲毫不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