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一番糾結,最終在王文龍的忽悠下還是認同了應該在臺灣建造造船廠的計劃,讓王文龍連叫胡安過來。
李旦打量著胡安的模樣,特別是看了他手上的老繭,又詢問造船的細節。
李旦很怕胡安只是個歐洲小工匠卻來大明自稱是造船師糊弄事情。
他一番詢問才能確定胡安的確是有設計能力的造船工匠,在這年頭這種大工被稱作“船首執斧”。
既然要讓人家做造船廠的管事,李旦也知道用人不疑的道理,態度也就誠懇,他頗為恭敬的詢問說:“先生能造大帆船,不知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才能留在臺灣開廠?”
船首執斧工錢是非常高的,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李旦已經準備胡安獅子大開口。
胡安卻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薪水要求,而是道:“我得先看看這島上有沒有足夠的木材,沒有木材我也造不出船。”
“不需要太好的船只,只要有馬尼拉造船廠普通船只的水平即可。木材的要求也可放寬些。”李旦表示道。
現在的福建海商能夠買到的歐洲船,基本上都是二手翻修過的,許多船只甚至是經過海戰幸存下來的繳獲品,各種殘缺都很常見,商人拖回漳州、泉州找幾個工匠拿油灰麻繩補一補,直接就當做新船使用。
即使是這種破歐洲帆船,在福建海商之中的口碑還要超過泉州港自己造的大福船。
福船的技術要發展成熟得等到清代中后期了,不過那時帆船時代也即將過去,學會歐洲人設計方式的福船一出海就對上了蒸汽戰艦。
聽說胡安真的能夠造出蓋倫船,李旦畢竟高興,王文龍和李國助輪番跟胡安敬酒,李旦親切地拉著胡安的手說道:“先生大才,要什么木頭,我們馬上就派人到島上找去,此島甚大,無論什么木頭想來都能找到。”
王文龍在一旁陪酒,心中卻想到了前世大航海時代歐洲人每到一處就種橡樹林,因為全世界用來造大帆船的材料確實普遍缺乏。
臺灣島上能找出合適的木頭與否,還真得看運氣。
七月五日,大員港移民點和當地土人約定趕集的日子。
一大早就有一群一群的部落民從山中抬著各項貨物來到鎮子的圍墻之外。
前來交易的土人大多有一兩個中年土人所代領,跟著扛貨物的人有男有女,男人長發披肩不結發辮,基本上是光著,女人矮小肥胖,普遍非常健壯,身上重要部位會稍微穿些衣服。
平埔族不同的部落往往有不同形式的紋身,而他們所抬來的貨物則大多是鹿肉、鹿皮,另外就是一些族中所收獲的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