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意,有人手,就是缺船掙不到這份錢,痛心呀!
楊天生的坐船剛剛駛入大員港,就見港口的喇頭帶著一個打扮清楚的伙計上船來,喇頭跑到船艄去引水,那伙計問清了楊天生的位置便直接跑過來,逢人三分笑,見人先作揖,倒像是一個店伙計的模樣。
“楊大海主,在下給海主見禮了。”
楊天生直接擺手拒絕道:“我們不辦貨了,現在手里的貨都運不去呢。”
那伙計笑道:“在下并非貨行而是是船廠的,大員港新辦的福源盛造船廠。”
楊天生驚訝道:“大員港有船廠了?李家那個?”
伙計介紹:“是個新式船廠,近日才剛設立的,有建陽先生和李家的股份,建陽先生專門請來紅毛人執船艏,峰尾黃家的大師傅打尺,好工好料,若要火器時,配著現有的槍炮作坊,如今船塢還沒滿,您若有意,可去廠中看看!”
已經為船只發愁多日的楊天生聞言愣了半晌,接著感嘆道:“建陽莫非真是能掐會算?”
大員港歐式造船廠的船塢設立在一個相當平穩且水深的海岸區域,遠遠看去,船塢加上各種配套工業的建筑連成一大片。
這年代由于對工業的不重視,大明的造船廠一般是沒有名字的,隨便以當地地名命名即可,比如造寶船的造船廠靠近龍江水關,后世學者就將之命名為龍江造船廠,而在當時多半就只能落下一個“龍江廠”的名頭。
但是李家在大員港的造船廠投資不少,連個名兒都不起總覺得有些虧欠,造船廠的總監胡安納瓦羅也覺得該給船廠起個名字,李旦專門找人算了風水,定下姓名,于是大員港造船廠就成為了這時空歷史上東亞第一個有自己獨特名字的造船單位,寶號“福源盛”。
楊天生來到福源勝船廠時發現這船廠之中參觀的人數很是不少,大概福建的海商此時都為缺船而苦惱。
才走兩步,就聽到場中有人大聲叫著單號:“漳州李海主,訂鳥船三只,開單!大喜!”
“又訂了,又訂了。”
“原來是李豐原,他今年也如此缺船?”
圍觀的群眾似乎已經習慣了這船廠快銷的速度,紛紛張望是哪位海主又買了船。
而買了船的李海主也是一臉笑容,聽著那船廠小二唱他所買的船數。
這種銷售模式自然是王文龍聽岳父說了此時海主們的習慣之后直接從后世的4s店借鑒的。
海上商人要的就是一個臉面,往往不介意露富,架子越大人家對你的信任就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調動的資源也就越多。
那李豐原一口氣訂了三只鳥船,還是滿配的火力,直接交錢提貨,財大氣粗的樣子引得場中一片贊嘆。
連跟著楊天生一起來的趙子明也被調動了情緒,道:“這賣船法子還真特別,連我也想訂他幾艘了。”他也是專門做借錢辦貨買賣的,很需要這種面子。
關鍵還是福源盛船廠這種賣貨方式足夠新穎,以前的福建商人造船,往往是先找好了工匠,定下圖紙,然后靜悄悄的開造。
就算想弄的體面一些也無非是船只造好之后請幾個道士來做做法,比起現在這樣滿場唱名終究讓人覺得有些土氣,哪有當場顯擺方式來的爽?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