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原訂了船之后就直接被引去碼頭看貨。
見工人從船塢中拖出三艘嶄新的鳥船,圍觀眾人再次驚嘆。
“這福源勝船廠得有多少船呀?”
“沒聽剛才叫了嗎?一訂就是三艘,還要加上槍炮。”
“福源勝船廠里連槍炮都備好了?這手筆可真是利害。”
“也不看看這廠子是誰投的,李旦出錢,建陽先生牽的線,這都是何等的人物,自然有大手筆。”
“厲害的人物多了,也沒見他們能弄出這樣的船廠來,還是建陽先生厲害。”
“建陽先生何等才華?既掙了錢,還替我們福建商人解了難。”
“是啊,現在只要手上有船就是日進斗金,管他船價貴不貴呢?”
其實福源盛船廠才剛剛開工,船塢都是剛修的,根本還沒有一艘歐式船只下水,現在福源盛船廠所賣的船都是之前黃家在大員港造造出的福船。
好在這些福船也有遠渡重洋的能力,如今掛著造船廠的名頭,賣的非常之好。
至于造船廠中的槍炮,倒真是從澳門運來的,也是因為造船廠籌辦的時機恰巧,當時澳門還沒有被荷蘭人包圍,卜加勞炮廠存留的弗朗機和火銃被李家一船一船的買來,準備應付第一批福源盛船廠造出的船只的火力需求,此時趁這功夫一下都高價賣了出去。
而且福源盛船廠還接到了大筆的訂單,一些海主原本對于臺灣島上的歐式船只還有所懷疑,但是在這時也沒有別的選擇了,大量原本要去馬尼拉和萬丹定船的海主都轉而選擇向福源盛船廠下單。楊天生決定找船廠訂購一艘歐式船只時才知道船廠之中的空船塢已經只剩兩座,幸虧自己決心下的早,再要往后排就得輪到一年以后了。
已經造好的船只裝上火器之后陸續交貨,因為臺灣島上的木材便宜,黃家在大洋港造的鳥船技術水平并不算多先進,但是所用的木料卻著實的好。卜加勞炮廠生產的火器也是質量一流,福源盛船廠的第一批鳥船交貨之后,福建的海主們對于這些船只頗為贊譽,很快為船廠打開了口碑。
福源盛船廠能夠造歐式船只的消息也因為這樣的宣傳被海主得知,在海商的圈子里引起了挺大的輿論轟動。
李家隨即發布公告,宣稱福源盛船廠眼下的船塢已滿,并要擴建船塢,招收船工。福源盛船廠給船工提供的工價并不像其他臺灣島上招收工匠一樣提上兩三倍的價格,反而只有福建普通船工造船工價的八成。不過還是很多船工愿意來臺灣工作,原因是在福建造船只能看有沒有生意上門,雖然造一艘船的收費很高,但是一年中倒有大半年時間是閑暇的,許多船工業余時間都靠打魚走海為生。
而福源盛船廠則是天天都可以開工,木工活雖然勞累,但也不會比跑海累太多,何況在船廠造船十分安全,不需要經受海上的波濤,算下來一個船工在福源盛船廠干上一年,能抵上在福建干兩年的收入。
福源盛船廠的規模迅速擴大,幾個月之后,造船工人的數量就超過了兩百,其中包括了木匠、鐵匠、繩索制作工、帆布縫制工和其他的輔助工匠,在這年代已經是整個亞洲妥妥排名第二的造船部門,也就比大名鼎鼎的馬尼拉造船廠少了幾十人而已。
當然這只是實際上的數字,如果按理論計算大明境內許多官辦的造船作坊工匠人數輕松過千,只不過那些作坊實際開工的時間太短,一年中還干不了四個月,生產效率和福源盛船廠這樣的商業化工廠完全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