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旅將這一段海上戰斗的過程仔細寫到了自己的信中,又描述了船隊這一次下南洋的損失,光是姚旅所了解到的就有十五條船被風浪漂沒,至少五個舟師不知所蹤。
王文龍看到書信之時不禁感嘆:“可惜呀,可惜,牽星術在大洋上使用的經驗還是太少了,這五個舟師都是東藩書院訓練出來的,又是福建的老船工,就這么死在了海上。”
一旁前來送信的李國助安慰說:“出海哪有不死人的?這次走的還是新航路,只損傷了不到一成的人馬,已經超出許多人的預期。”
王文龍說道:“你原來提醒后續去南洋的海主,讓他們一定要趁機在西洋島嶼上多建立港口,不要以為新的導航辦法就能夠一勞永逸的改變荷蘭人對于西洋控制的情況,沒有港口,咱們大明的商人始終都是海上浮萍。”
歷史上明朝的海商下西洋的人數非常多,甚至在西洋的殖民地人口之中華人一度也占到了相當高的比例,但是始終是一盤散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華人沒有占領可靠的根據地。
由于朝廷對于商人出海并不支持,華人海商之間又不團結,加上沒有一個根據地做依靠,在對付華人商賈的時候歐洲殖民者經常很容易用利益就收買了不少商人給他們做幫手,甚至很多華人商販寧愿和殖民者合作,因為他們感覺和殖民者合作自己的財產能得到保護。
現在海五路雖然成功依靠新的航海術挑戰了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海上封鎖,但如果這些商人沒有組織起來,最后還是會被占領殖民地的殖民者們打敗。
李國助對此也頗為認同,他點頭說道:“我會派人去通知海商,順便督促大員港快些建船造炮,咱們的確要有硬實力,才能夠在西洋站住腳跟。我看荷蘭人沒這么容易罷休,如果他們知道了福建商人用的航海術,只怕更要重視了。”
王文龍和李國助都沒意識到,他們說話之時荷蘭人已經在收集情報,因為海五路的第一次出航就已經把他們嚇住了。
和西班牙殖民者不同,呂宋島上的殖民者都是西班牙殖民帝國的官員,只要能夠管住殖民地收上稅收就能夠對宗主國交代,他們對于海上商路的封鎖只是一種學習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應急行為,封鎖的并不算嚴密。
而對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說掙錢才是公司的最大目標,封鎖航路獲得的壟斷貿易的利益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誘惑,所以荷蘭殖民者在封鎖商道這一條上也格外用心。
海五路的船隊來到北大年蘇丹國的同時,先頭船隊已經進入了荷蘭人準備掌控的香料群島,發現這些福建商人居然找到了非傳統的航線,這迅速引起了荷蘭人的警惕。
王文龍所繪制的海圖在臺灣已經印了上百份,大牽星術的教學小冊子也一起發售,甚至對于大牽星數的贊賞文章早就已經在福建的報紙上連篇累牘的刊載,荷蘭人很容易就知道了牽星術的存在。
萬丹的公司評議會對此極為驚恐,他們過去一直是看不起中國人的航海技術的。
不像歐洲人,或是有大資本的支持、或是帶著傳教的狂熱,他們敢于面對死亡的風險而去探索新航路。此時亞洲海面上的中國人都是一群將本求利的商人,探索新航路這件事情的風險根本不是只有幾條船的小海商可以承擔得起的,所以在過去歐洲殖民者的印象中,中國人只會跳島航行,甚至沒有在海上觀星辨象的本事,航海技術還比不上阿拉伯人。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