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詳細的給這群大明人物解釋能量概念:
“弓箭儲存能量用的是弓的形變,在物理學中將這種形變叫做彈性能,而火藥的能量則是儲存在藥粉之中,在物理學中將之稱為化學能。”
“弓的彈性能需要人施力才能夠存儲在弓中,火藥存儲的能量和士兵并無關系。所以一個士兵若是能用弓箭射上五十箭那便是善射之人,若連射百箭,哪怕是神箭手也力不能當。火槍兵卻能連發百槍而氣不長出,這是兩者能量來源的根本差別。”
“彈性勢能的存儲過程中需要用力,拉弓的士兵一旦放松力氣,弓箭便會激發。而火槍兵在使用火藥的能量過程中根本不需要用力,只需要等待放槍的時候勾勾手指即可。所以哪怕是神射手拉滿弓之后,可以瞄準的時間也不過幾個呼吸,時間更長就力不可支。而一個火槍兵將裝好子藥的槍架在城墻上,瞄上一天一夜也沒問題。”
“能量來源的不同使得哪怕瘦弱武力之人經過訓練也能夠用好火槍,如此一來,火槍兵的兵員便比弓箭兵多得多。能量存儲過程中成本的不同使得弓箭兵必須長時間訓練直到拉弓瞄準射箭一氣呵成,而火槍兵完全可以上好子彈后慢慢瞄準,如此一來,訓練也就簡單了。”
王文龍道:“有這兩個優點,就決定了火槍必然會取代弓箭,正如弓箭取代標槍,標槍取代投石一般,這是由其物理性質決定的。”
王文龍的一番論述聽的眾人連連點頭,大家之前雖然知道火器的犀利,卻只是直觀感受,從沒有聽過這種客觀的分析。經過王文龍的分析大家才明白,火槍取代弓箭的本因原來是因為兩者所用能量帶來的天然優勢。
鄭國泰卻冷笑道:“火槍有這么多好處,然而邊軍之中卻還是注重弓馬,你難道不知道火槍發射緩慢、裝備價高,有這些實際的缺點存在,哪怕是火器的優勢再多,那也只是文人在書齋之中紙上談兵而已。”
王文龍笑道:“我之所以認為火槍對于大明來說更重于弓馬,正是從實際角度考慮出來的!”
孫承宗聞言不禁好奇,他剛才聽王文龍介紹火槍比起弓箭的根本優勢時就已經感到大受啟發,這時很想聽聽王文龍會怎么解釋大明發展火槍的必要性。
“我曾寫過一本經濟學書籍叫做《國富論》,其中分析了各種經濟體的生產方式。”
王文龍道:“中原的經濟基礎是耕種,而蒙古、女真的經濟基礎是游牧和漁獵。耕種者,幾畝地便可以養活一家人,游牧和漁獵對于土地的利用效率則遠遠更低,需要幾十畝地才能養活一人。所以同樣的土地面積下,中原的耕種所能積累起來的財富必然遠多于游牧的蒙古和漁獵的女真,這就是中原富庶而蒙古、女真窮困蠻的原因。”
大家雖然不知道王文龍為什么老提對大明臣服的女真族并把他們和蒙古并列,但大家還是聽得連連點頭,他們都知道王文龍說的沒錯,中原和周圍少數民族地區之間的財富差距就是因為雙方的生產模式不同。
王文龍繼續說:“我中原百姓的耕種雖然能積累更多財富,但蒙古女真部落的生產方式卻讓這些部落民從小便學會了騎馬射箭,而且十分容易獲得馬匹來源,只要稍加武裝就能成為騎兵。”
“而我大明地方便于耕種,卻不適合養馬,大明的民眾從小并不經常接觸馬匹,需要經過花費高昂的訓練才能夠成為合格騎兵。騎兵面對步兵有天然優勢,這就導致中原地區雖然富裕,卻經常會成為周邊騎馬部落搶掠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