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沖鋒戰術已經是游牧民族最適合的作戰方式,這種戰術剛剛出現之時,蒙古人可以打遍天下,而過了不到百年,永樂爺便可用神機營掃平漠北。這便是此消彼長的道理。”
“火槍的出現就是這改變雙方斗爭格局的一大樞紐。”
“在下以為,有那一日,當火槍進步到可以碾壓騎兵之時,那就是中原王朝徹底征服周邊游牧勢力的時候!”
“以如今火槍火炮之日新月異,這個時間我敢斷言,不會超過二百年!至多二百年后,游牧騎兵將再也不會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
“那一天越早出現,邊境越早能得到長久的安寧,這便是我認為我大明該重火器而非弓馬的根本原因!”
王文龍的一番話說完,鄭國泰聽得目瞪口呆無法反駁,而懂行的官員則激動不已。
兵部尚書王世揚這時也不管主動和王文龍說話會不會讓鄭國泰對他有意見了,走上兩步激動問王文龍道:“建陽真敢預言二百年內火槍就能打服蒙古騎兵?”
王文龍點頭道:“在下以為這還是保守估計。”
熱兵器的殺傷力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間將會不停的進步,當突破某一閾值,戰爭之中的生產力優勢就將永不回頭的超過游牧民族的騎兵優勢。
在東方,這個優勢的體現就是“我大清”扛著火槍直接把準噶爾給滅了,乾隆直接打出十全武功。在中亞,這優勢的體現是奧斯曼帝國用火槍一舉征服了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創造了龐大的帝國版圖。在北亞,這體現則是一直被游牧民族壓著打的俄羅斯人憑借火槍支楞起來直接殺穿了西伯利亞,打的中亞各游牧民族全都被迫臣服。
火器,就是將生產力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的決定性武器!
而聽到王文龍斬釘截鐵的說出這一論斷在場與軍事相關的官員們,哪怕不完全相信二百年這個時間,卻也紛紛感到激動。
這和此時大明朝的國防經濟狀況有關。
在王文龍前世,軍事經濟學是六十年代冷戰時期美國人提出來的經濟學細分門類,當時的老美在冷戰中屬于有錢的一方,但是卻不知道該怎么花錢才能夠贏得冷戰。當時老美可以投資的軍事科研項目太多了,究竟是增強常規戰斗力、還是核戰斗力?或是把錢拿去發展太空科技?似乎每一條路都能走得通,又似乎每一條路都有缺點。于是軍事經濟學應運而生。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研究怎么花錢能使得軍事力量最大化進步的學問。
而此時的大明面對周邊力量也是類似的境遇。大明的財政緊張,那是對于大明內部來說的,而和周圍的勢力相比,大明每年千百萬兩的收入絕對是一個超級強權。可同時大明確又面對著軍事力量不足的窘境。
口袋里這些錢究竟該怎么用才能強大軍事力量,可以說此時大明正是需要軍事經濟學的時候。
鄭國泰看著王文龍長篇大論的一通回答后場中的官員不少都露出喜色,即使一些武官不完全相信王文龍的樂觀判斷也紛紛思考起王文龍所說的裝備制勝論對大明的意義,他哪還不知道自己在剛才的辯論之中已經大敗虧輸。
趁著大家沒注意,鄭國泰直接帶著杜銃開溜。
在場稍有頭腦的文武官員都已經傾向于王文龍,雖然京營之中的勛貴對于文官普遍沒有什么好臉色,但這些人也最是愛跟風的,鄭國泰知道王文龍剛才的滔滔雄辯非常符合這些勛貴的口味。
當年的李卓吾之所以一到京城就引起東林黨人的注意,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罵天罵地觀點犀利吸引了大量京城勛貴前去拜會。
鄭國泰知道王文龍表現的越是囂張強勢,這些人越會以為王文龍有本事,而他繼續留在這里,只是自取其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