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劇本風格主要分做吳江、臨川、昆山三派,其中梁辰魚創立的昆山派已經火了幾十年,梁辰魚都死了幾年了,昆山派劇本也已顯得老氣沒落,此時的劇作家爭鋒主要就在湯顯祖的“臨川派”和沈璟為首的“吳江派”之間。
如果說吳江派像是后世的鄉土戲,那臨川派的作品就像是偶像劇或科幻片,作品的敘事總是十分奇幻,承載了相當強的浪漫風格,同時辭藻華麗、文采斐然。
但對于沈璟這樣的吳江派文人來說,臨川派有以文亂法的問題,為了把辭藻寫的華麗,老是出現各種不利于演出的唱詞。
隨著湯顯祖這幾年的爆火,臨江派文人勢不可擋,似乎有要壓制吳江派的意思,看著沈璟為吳江派的作品沒比過臨江派而憤憤不平,沈宜修拿汗巾掩嘴微笑,明智的選擇不說話。
王文龍思索一番,道:“如今觀眾愛看大劇作,伯父何不思索寫些大場面的戲曲?”
沈璟無奈說:“我擅長的是描摹小人物心理,與長篇作品的氣質實不相宜。”
王文龍知道沈璟面臨的其實是“情節分配”的問題,他寫的小人物太出彩了,寫市井小戲沒人比得過他,但在大長篇大場面塑造的故事中過于著重的描寫小人物往往會使得劇情的關注點走偏,失去長篇作品的宏大感。
“我倒有個路子,”王文龍建議說道:“伯父可嘗試改編《西游記》?”
沈璟聞言細細思索,然后突然高興的一拍扶手:“《西游記》,是了,我怎么沒想到這部名作!”
原歷史上吳江派在湯顯祖揚名的時期的確被臨川派壓著打,但是幾年后吳江派卻又再次崛起,他們揚眉吐氣所靠的力作就是袁晉改編的《西游記》。
《西游記》題材宏大,但是到具體細節之中又注重小人物的描寫,簡直是天生為吳江派而設計的大戲題材。對于沈璟這種級別的作家來說,王文龍一點出這個題材方向他瞬間就明白了。
袁晉改編的西游在原歷史上著實火爆,袁晉甚至因此被人邀請又寫了一部《西樓記》,《西樓記》明明是愛情戲卻取了一個類似《西游記》的名字,就是因為戲班想要蹭他上一部《西游記》的熱度。
沈璟連戲也沒心思看了,直接和王文龍討論起改編《西游記》的靈感。
袁晉版《西游》并沒有完整的流傳到后世,但是王文龍看過他所寫的《西游記題詞》,于是慢慢的拿出其中思想和沈璟交流。
袁晉袁于令對于西游的研究非常深入,而且全然是吳江派的風格,王文龍說著說著不光是沈璟,便是沈宜修也聽入了迷。
王文龍:“若是由吳江派的手法來改編西游,在內容上應該是諷刺大過說教,‘言佛不如言魔’。”
沈璟把這句話念了兩遍,接著便是哈哈大笑:“有道理,言佛不如言魔,有這句話,改編就有所本了。建陽對于西游的理解頗高!”
一切還得說是袁晉的《西游記題詞》寫的好,在此文之中袁于令不光分析了西游故事,還由此闡述了一系列小說理論,揭示出小說人物塑造的規律,這可是袁于令花費相當長時間才總結出的內容,王文龍一下就說了出來,怎能不讓沈璟驚訝?
而沈宜修聽著王文龍侃侃而談,輕而易舉的拋出一兩句高明見識就讓沈璟夸贊不已,她心中也是高興不已。王文龍如此受長輩賞識,她感覺也與有榮焉。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